早在起兵討董前,袁紹就對曹操說過:如果舉大事不順,那么他就會占據冀州,再南向以爭天下。所以,曹操知道袁紹久屯河內不戰,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別的,而就是為了冀州。既然清楚袁紹的想法,曹操了解他,知道再勸也無用,也就不做那些功了,但袁紹不戰,而他的本部兵馬又太少,不足以二次出戰,所以,他是早就有問袁紹借兵的想法了,只是一直不得機會開口,今次正好趁荀貞倡天下為袁紹報家仇的機會,倒是可以開口出言,問袁紹借兵了。
曹操說道:“本初,元圖所言固是,然貞之既倡天下為卿報家仇,卿如無一兵一卒出,卻似亦不妥。”
“噢?然以卿見,何為上策?”
“我愿領兵與貞之共出戰,只是……。”
“只是如何?”
“只是我兵馬不足,難為一路,還得請你借我些許兵馬,以壯聲勢。”
“卿欲借多少?”
“五千足矣。”
袁紹沉吟片刻,說道:“五千太少,我撥淳於瓊部與卿,卿看可好?”
淳於瓊部約有八千步騎,比五千多三千人。
曹操心道:“我說的是借五千兵馬,本初卻撥淳於瓊部與我,……他這顯是信不過我啊!昔在洛陽,本初豪俠意氣,寬宏下士,從善如流,我以為他是難得一見的海內英雄,可事到亂起,他先是召四方豪杰入洛,以至董卓生變,遁出京都,來至冀州,居屯河內,他又久不出戰,輕重顛倒、舉止失措,我為了給他家報仇,今問他借兵,他復又疑我,竟是無半點英雄之氣了,難道果如古人所言:唯有遇到大事,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底細么?”
曹操問袁紹借兵,袁紹如直接給他五千兵馬,那就是把自己的兵馬交給曹操暫時統帶了,可他看似大方的說“五千太少”,撥淳於瓊部給曹操,這實際上卻是不肯把自己的兵馬交給曹操統帶,仍是以淳於瓊為那八千步騎的主將,換言之,這是在與曹操“聯兵”,而非“借兵”。
曹操心中對袁紹的這股“小家子氣”很看不起,臉上沒有流露出來,而是做出大喜之色,說道:“如能得淳於將軍相助,我此次出兵,更添三分勝算了。”
“孟德,卿欲何時出兵?”
“我這就給貞之寫信,與他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