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打得是主動權,如坐駐陽翟不動,那就是把主動權讓給了董卓,董卓想打潁川就打潁川,想打魯陽就打魯陽,可如果按孫堅的這個提議,卻便是將主動權握在了自家的手中。
不過,孫堅此策雖可稱好計,然卻難稱“上策”。
荀貞心道:“文臺此策,固為好計,可如董卓意在魯陽,那么文臺貿然出兵,卻未免就有些魯莽了。”他說道:“文臺此計,誠然善策。”轉問戲志才等人,“卿等以為呢?”
戲志才、荀攸等也都不贊成孫堅的提議。
戲志才心道:“孫侯起自寒微,以軍功起家,急於邀名,故一聞董卓或將來犯,便勇鷙求戰,可眼下還沒有搞清楚董卓的出兵目的,貿然出戰,卻是失之於急,不利於后啊。”
荀攸開口說道:“善戰者后發制人。當下形勢未明,以我之見,最好還是先不要貿然出戰。”
“噢?公達有何高見?”孫堅問道。
荀攸答道:“董卓此次出兵,其意如是在袁公路,以我看來,他必就不會只分兵兩路。”
“此話何意?”
“袁車騎是我等此次起兵的盟主,董卓如欲擊袁公路,怎會拉下袁車騎?”
“你是說?”
荀攸對荀貞說道:“君侯不妨遣快馬探騎,往去河內方向,偵伺有無董軍行動。如有,則董卓此次出兵,其意便定不是在我潁川,而是在二袁了。”
董卓兵馬雖眾,將士雖精,但袁紹、袁術、荀貞、孫堅等卻也無一弱者,只要董卓沒得失心瘋,他就絕不可能同時進攻河內、潁川、魯陽三地,至多同時進攻兩處,料應已是他的上限。所以,如果河內方向有董軍的活動跡象,那就說明董卓這回是要進攻二袁,和潁川無關了。
孫堅點了點頭,同意荀攸的分析,卻仍不肯放棄主動進攻轘轅關董軍的提議,說道:“便是董卓意在二袁,也不妨礙我進擊轘轅關啊。”
“確是不礙。不過,以我之見,將軍與其先擊轘轅關,不如暫且稍等,等先探察清楚了董卓的意圖,然后再議進軍事不遲。”
“此話怎講?”
“將軍如出兵轘轅,那么倘使董卓此次南下之軍意在袁公路,我軍就難以再分兵馳援之了。”
孫堅恍然大悟,說道:“原來如此,公達之意,我知之矣!”
荀貞、孫堅兵馬有限,又要守住潁川這塊地盤,防止伊闕關的胡軫部趁機奔襲,所以不能分兵太多,至多能分兵兩路。如果孫堅先去擊轘轅關的董軍,那么倘若董卓此次出兵的目的是在袁術,荀貞、孫堅兩人就難以馳援袁術,只能坐看袁術與董卓相爭了。
“只能坐看袁術與董卓相爭”,這看起來是“坐山觀虎斗”,好像和荀、孫沒什么關系,似是無害於潁川,可實則不然。
魯陽挨著潁川,袁術部隊的戰斗力不知道怎么樣,萬一他戰敗,唇亡齒寒,下一個被董卓全力進攻的就極可能會是潁川了。所以,盡管荀貞對袁術的觀感不佳,為大局起見,倘使董卓此次的目的真是要進擊袁紹、袁術兄弟,卻也是不能冒著袁術戰敗的危險,坐視不理的。
故而,荀貞以為孫堅此策雖算是好計,然難稱上策,也所以,戲志才等人皆不贊同孫堅的這個提議。
當下諸人議論定,先以樂進鎮守郡西,以陳午坐鎮郡南,守好郡界,然后遣斥候往去河內,探看有無董軍動靜,再觀望轘轅關、伊闕關兩部董軍的具體動向,待形勢明朗之后,再議出兵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