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對荀氏族中來說,這回給荀爽舉喪,卻是不必太過大動聲勢。
送走了荀彧,荀貞即刻親筆給董卓寫了封信,寫成,命人立即馬送走。
……
兩日后,洛陽營中,董卓收到了荀貞的信,展開觀之。
看罷,董卓把信提起,掂著一角,在手里抖動,顧對左右說道:“二袁不敢戰,酸棗兵散,唯荀、孫小戇,與我作對。今荀爽故去,荀貞小兒卻竟還敢對我指手畫腳,叫我送靈柩給他!”
座中李儒問道:“相國是不肯給他了?”
“除非他低頭認輸,否則只是妄想。”
賈詡拈須不語。
董卓看到了賈詡的舉止,問道:“文和,怎么?莫非你有異見?”
“荀侯的書信,在下可否一觀?”
“有何不可!”
董卓示意左右甲士,把荀貞的信拿給賈詡。
賈詡一目十行,很看完,對董卓說道:“在下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什么當講不當講的,有話就說!”
“在下竊以為,荀侯信中有一言頗是。”
“噢?哪一言‘頗是’?”
“荀侯說:豈有三公病逝,而靈柩不得還鄉之理?公如阻之,必失天下之望。”
董卓輕蔑地一笑:“我在這天下,還有‘望’可言么?”
賈詡默然不語。
被說起這個話頭,董卓氣憤難平,他按著桌子,由左右甲士扶起,踱步到案前地上,扶肚憤然而道:“周毖、伍瓊、何顒諸輩,稱我當廣征天下豪杰,舉辟海內英士,以佐漢室,為天下望,我按他們說的辦了,結果如何?此諸輩鼠子皆暗通袁紹!中平以來,先是黃巾反逆,繼而州郡紛亂,盜賊蜂起,四海不安,能安天下誰也?是那些用錢買來的三公,還是如袁紹這般用的公族子弟?所能安天下者,舍我其誰?卻一個個地反我!如他們真是忠貞,倒也罷了,韓馥亦名士也,劉表亦名士也,此皆所謂之‘清流潔士’,為冀州、為荊州,卻為何竟與二袁相爭?又那酸棗諸輩,各顧私利,實話說吧,我都替他們丟人!……何謂名士、英雄?也就是曹操、鮑信、孫堅、荀貞數子,雖其小戇,而亦正因其小戇,才稍值得我之敬佩。”
賈詡說道:“周毖諸輩,固德也,公既重荀侯,以其可為敵手,今何不稍讓之?雖兩軍對壘,歸司空靈柩與之,來日相傳,亦可謂青史一段佳話。”
董卓嘿然,說道:“念及周毖、伍瓊諸輩之相背,反正天下‘名士’都在罵我,今我早不求佳話云云了,我現只圖活意氣,荀貞小兒越是求我,我越不理!”
董卓的心態,賈詡很能理解,本是“我本將心對明月”,隱忍個人的**,拉攏、抬舉、重要士人,卻接二連三地被士人唾棄、背叛,得到的結果只是一個“奈何明月照溝渠”,既然如此,反正是再付出也沒用,已然是罵名滿天下了,眼看著山東州郡起兵,料來也不可能將他們全部平定了,那么干脆就不再隱忍本性,不但不再隱忍本性,甚至變本加厲,即使人說其“倒行逆施”,也所謂了,所以明知送還荀爽的靈柩只是舉手之勞,董卓卻就是不肯。
賈詡不再勸說,心中想道:“今山東皆叛,雖二袁不戰、酸棗兵散,可有了這個‘叛’的底子在,相國以關內之地,與海內為敵,又任性自棄,雖有勝算,恐亦不多也。”i1292
show_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