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答道:“相國對我有舊恩,我不能叛之。”
跟在荀貞左近的荀彧出口說道:“將軍此言謬矣。”
荀貞給徐榮介紹:“這是吾弟文若。”
荀彧說道:“董卓對將軍有恩,漢室對將軍就沒有恩了么?設無漢室,又何來將軍之今日?董卓之恩,私恩是也,漢家之恩,國恩是也。焉有為私恩而棄國恩的?”
荀攸亦道:“將軍如肯棄暗從明,天下只會說將軍識大義,不會說將軍叛董逆。”
荀攸早從荀貞,徐榮是認識他的。
聽得荀彧、荀攸這么說,徐榮乃下拜說道:“愿從君侯取洛陽。”
董卓對徐榮有恩,可徐榮不是涼州人,在涼州軍里久受排擠,被排擠得久了,董卓不能一視同仁地對待他,董卓對他的“恩”自也就難免慢慢地就淡了,而反過來看荀貞,情深意切,足見其誠,相比董卓不知強上多少,又正如荀貞所說,太谷一下,至洛陽再無阻礙,以袁紹、袁術、張邈等整個山東州郡之力,董卓顯是難逃敗亡,再又如荀攸、荀彧所說,董卓為天下士人所恨,便是叛了董卓也不會有人罵他,三個緣故結合在一起,徐榮改投荀貞自理所當然。
荀貞大喜,把他扶起,請他入座,自也回位上坐下,笑道:“前邊陣上來報,說得了胡軫,便是十個胡軫也比不上一個你!”問道,“將軍本部尚存幾何?”
徐榮也不知道,只能回答個概數,說道:“倘若收攏,或可得千余、兩千之數。”
“我給將軍補足三千,仍由將軍統帶。”
被荀貞的部將抓獲后,徐榮已經料到荀貞不會殺他,可荀貞在眾人面前給他下拜賠禮,這卻是徐榮沒想到的,荀貞主動提出給他補足三千人,仍交給他統帶,這又是徐榮沒想到的。
想起以前在涼州軍中久受排擠的日子,徐榮又一次五味雜陳,感慨萬千,不覺嘆道:“昔擊黃巾,吾知君侯帳下虎士如云,而至今日,吾始知君侯緣何能得諸多虎士為爪牙矣!”
在董卓麾下受排擠的日子久了,徐榮難免會在為人處世上變得“聰明”,或言之“謹慎”,又或言之“圓滑”一點,他這一句話既是表達出了對荀貞度量的佩服,也是不帶痕跡地吹捧了一下荀貞帳下的諸將。
果然他這句話一說出來,環列在荀貞左右的江禽、高素等等諸將,再看向徐榮的眼神,俱都變得緩和許多。
徐榮雖被擒獲的晚,但因為知荀貞重視他,故而他被送到荀貞面前的時間反比胡軫為早,過了稍頃,胡軫也被凌操派人送來。
荀貞卻不是隨便見個誰都肯招降,如胡軫這等,他是毫無興趣的,等徐榮確認過,這被擒之人確是胡軫后,荀貞連和他多說幾句的興趣都沒有,直接令人推出斬了。
胡軫發髻蓬亂,衣鎧不整,一邊身不由己地踉蹌被人推出,一邊哀求乞活地大叫道:“君侯!君侯!不念往昔同擊黃巾的情分么?……徐將軍!徐將軍!公既已得為君侯座上賓,何忍見我死乎?”
徐榮也是有脾氣的,胡軫此前在營中,當著眾人的面斥罵他,說他“通敵”,他當時不能發作,現下卻又怎肯為胡軫求情?一句話也不說。
荀貞看徐榮神色,笑對他道:“如此無用之徒,卻竟位居將軍之上,董卓太沒有識人之明了,豈能不敗?待明日取下太谷,愿與將軍并力擊洛!”
徐榮離席下拜,說道:“太谷守將與榮相熟,榮愿為君侯招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