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仲、樂進從廣陵縣來到東陽縣前,荀貞和他倆進行過一次戰前的談話。
談話中,荀貞問過他兩人準備如何作戰:“笮融久居下邳,今進兵擊之,卿等有何方略?”
當時樂進回答說道:“笮融居下邳雖久,而其崇興浮屠,盤剝生民,民苦之亦久,今擊下邳,主公乃‘正正之旗’,以進愚見,無需奇策,用‘堂堂之陣’,即可勝也。”
“正正之旗、堂堂之陣”出自《孫子·軍爭》,本意是:整齊的軍旗、盛大的陣勢。樂進將之引用在此,卻是在說荀貞此次進攻下邳乃是正義之舉,民心在我,所以必勝。
樂進的這個回答甚得荀貞之意,故而,此次進擊下邳,遂便以此為基本方略。
卻說許樂、趙云分從高陽、淩縣進發,許樂這一路兵馬中,劉鄧、潘璋為先鋒。
劉、潘率部千余,離了營地,當先馳行,出營向西約二十里,即是下邳郡界。
最先進入的是下邳郡的盱臺縣,盱臺即后世之盱眙,“張目為盱,舉目為眙,盱眙者,城居山上,可以矚遠也”,這座縣城是倚山而建,故名盱臺。
盱臺這個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多丘陵,東北多平原,淮水從縣城的東北邊數里外流過,東北邊除了淮水,還有許多的湖澤分布(即后世之洪澤湖),簡而言之,其縣境內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地形很復雜,但對劉、潘來說,這樣的地形卻不妨礙他們的進攻作戰,不但不妨礙,反而很合適,原因很簡單,因為劉、潘是從盱臺的東南邊入境的,入境后所面對的多是平原地帶,既適合快速進軍、抵至城外,又適合馳騁野戰。
劉、潘部皆是精兵,又養精蓄銳已久,這一出營,就如猛虎出山,上午辰時離的營,未及午時,便已入了盱臺縣界。
盱臺縣界也就是下邳郡界,郡界附近有笮融的駐兵,但因這一帶既無險可守,又無城邑,所以駐兵不多,與其說是駐兵,不如說是巡邏隊,幾個隊加在一起,也不過區區數百人而已。
劉、潘部中,前邊兵卒來報:數里外遇到一股下邳郡兵,百許人,見我部抵至,四散潰逃。
劉鄧顧對身邊一人說道:“為不走漏消息,這百許賊兵不可放過。”
他身邊這人名叫陳即,魏郡館陶人,荀貞在魏郡為太守時,此人以勇武聞,善騎射,因被荀貞用在軍中,現從張飛,為騎軍的一個曲軍侯。此次擊下邳,荀貞把騎軍分成了兩部,辛璦帶一部在郡北戰區,張飛帶一部在郡西戰區,分別聽從荀成、許仲的調度,因為劉鄧此次擔負先鋒的重任,不可無騎兵策應,故而,許仲便把陳即這個曲撥給了劉鄧,暫由他指揮。
陳即正當壯年,今年三十四歲,恰是能戰敢戰之時,聞得劉鄧此言,頓便大聲應道:“諾!”
只應了一聲“諾”,別的廢話半句沒有講,他即立刻撥轉馬頭,馳行到本曲的行軍隊列前,舉起長矛,大喝了一聲:“賊在前,從我擊!”
陳即的這一曲有一百五六十騎,也皆是勇士,聽得陳即令下,齊齊舉起矛戈,同聲應道:“擊!”
陳即不再多說,轉馬當先,馳向前敵,這一百五六十騎的騎兵緊隨其后,先是奔下主道,繞過前頭的步卒,隨即又奔回主道,卷騁而前,帶起滾滾灰塵,直往前頭敵蹤處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