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戰直取淮陵還有一個原因。
那便是闕宣了。
闕宣在淮陵的勢力比較大,現在他本人就在淮陵縣中,有他為內應,取淮陵會容易很多。
以上兩點,是從戰術的層面來講。
從戰略層面來講,首先打下淮陵對許仲部以后的進戰也會有極大的好處。
好處有三個。
首先,淮陵在下邳郡的西邊,臨沛國,離虹縣不遠,只有百十里,孫堅為策應荀貞,已遣其軍中上/將韓當帶兵入駐虹縣,打下淮陵,許仲部就可以和孫堅在虹縣的部隊呼應,壯大聲勢。
其次,東陽西邊、淮水南邊這一塊兒的下邳境內共有四個縣,最西邊的是淮陵,東邊的是盱臺、高山,最北邊的是東城,如果能先把淮陵打下,也就是說,頓時就把盱臺、高山、東城裹在了一個包圍圈里邊,或者說,就把這三個縣和淮北的下邳腹地給分割開了,這樣一來,主動權就立刻掌握在許仲等人的手中了,——如果想攻擊這三個縣,可以東西夾攻,如果不想進攻這三個縣,也完全可以先放之不管,徑由淮陵縣渡淮水,繼續向下邳的腹地進攻。
那么,如放下這三個縣不管,會不會“后顧有憂”?答案是不會。因為有東陽、淮陵在手,荀貞在廣陵郡中留的有預備隊,足可為東陽的支撐,可以從東路威脅這三個縣不敢妄動,而淮陵與虹縣呼應,能夠得到孫堅部隊的策應,也足能起到從西面威懾這三個縣的作用,所以說,即使是放下這三個縣先不理會,后路也是完全不會出現問題的。
可以這么說,淮陵只要一下,這三個縣除了固城自守,就只剩有棄城北逃一途了。
“后顧”雖是“無憂”,可說到“徑由淮陵縣渡淮水”,那么就又有一個問題:從淮陵縣渡淮水,好渡不好渡?
這就是先取淮陵的第三個戰略上的好處了,同時,也是郭嘉說動闕宣投到荀貞這邊的第二個好處:淮陵和淮水北岸的徐縣隔河相望,兩縣相距只有八/九十里,徐縣縣中亦早有闕宣的黨羽埋伏,只要打下淮陵,就可以采用劉備之前的計劃,遣派少量精卒潛渡淮水,奇襲徐縣,而徐縣一下,從徐縣往北,下邳境內就再無大的天險阻隔了。
因了許仲等人的戰策如此,所以潘璋說“待到淮陵城下,璋請先擊”。
劉鄧瞧了他一眼,見他求戰積極,知必是立功心切。
通過相處,劉鄧已知潘璋人雖粗奢,然治軍肅然,負勇有志,確是一個將才,既然他不辭路遠,千里迢迢投到了荀貞的帳下,而荀貞這次又應他所求,把他遣到了許仲這一路的先鋒位置,與劉鄧齊發,為順應荀貞的用意,能讓他死力效忠,倒是有心送他一個立功的機會,因而雖明知內有闕宣為應,克淮陵或應不難,卻仍是笑道:“便如君言,待至淮陵,由君先擊。”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