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貫穿敵二陣,擺脫敵騎,安然返回陣中。
他從馬上下來,讓坐騎略作休息,回顧跟他沖敵陣的親衛,出去時有十余騎,現今尚存七騎,雖然折損近半,然觀其等面色,卻皆意氣昂奮。
隨著趙云下馬,親衛們也都下馬。
趙云對他們說道:“且先休整片刻。”
這話的意思很明顯,什么叫“且先休整”?自是休整片刻后,還要再馳擊敵陣。
剩存的這七騎齊聲應諾,沒有一個人退縮。
趙云召來陣中軍官,說道:“適才吾沖敵陣,敵左陣虛,右陣堅。右陣必敵之丹陽兵,因此而強,左陣必敵之下邳兵,故此而弱。我意再沖敵左陣,汝等選五十精甲,於陣中待機,等我將敵左陣沖開,汝等便遣精甲出擊,從我破之!”
守軍的左陣是正對著趙云的本陣而來的,顯是主攻力量,既是主攻,本當戰力最強的,可張闿因為兩個考慮,所以卻把最強的丹陽兵放在了右陣的位置。
張闿的兩個考慮分別是“出其不意”和“保存實力”。
“出其不意”者,就是要誤導趙云,讓他以為守軍的左陣最強,從而在部署相對的防御兵力時犯錯。“保存實力”者,任誰都知道,正面攻擊敵人的部隊必是傷亡最大的,因此,把下邳兵放在趙云本陣的正對面,擔負主攻,正是為了減少丹陽兵的傷亡,同時,有下邳兵吸引趙云部隊的主要注意力,也有利丹陽兵可以相對輕松地取得勝利。
且不說“保存實力”,只說“出其不意”,不得不說,張闿的這個安排是有點小計謀的,如趙云所評,此人雖無大謀,而有小黠。
只是可惜,他碰上了趙云,一番沖陣便把他的苦心布置的安排給試探了出來了。
聞得趙云此話,軍官中有人問道:“既是敵左陣弱,校尉緣何不先破敵左陣,反要破敵右陣?”
“正因敵右陣強,故我先破之。既破其強,弱必亂也,此其一。”
“其二是?”
“君等請看,敵左陣正對我來,周邊地域寬闊,縱我擊之,不易使其亂,而敵右陣臨下相城河,可供其周轉的地域狹窄,尺寸之地聚數百軍卒,一旦重擊之,必亂。此其二也。且,敵騎與敵左陣近,如擊敵左陣,則當精甲出陣時,或會遭敵騎截擊,對我不利。”
確如趙云所說:雖然守軍的右陣強,左陣弱,可攻左陣卻有兩不利,而攻右陣卻有兩利。
攻左陣的兩不利是:首先,守軍的左陣位處在寬闊區域,當遇到攻擊時,容易做出相應的調整;其次,守軍的騎兵離守軍的左陣近,趙云等固可突騎馳騁,可隨后出擊的五十精甲卻為步卒,一旦遭到守軍騎兵的截擊,莫說進攻敵左陣了,便是脫身也會很難。
攻右陣的兩利是:首先,守軍右陣所處的區域較為狹窄,地方狹窄,就不容易做出調整,一旦受到猛烈的打擊,前為趙云堅陣,難以突破,后為護城河,無路可退,這種情況下,必然大亂;其次,守軍右陣強,一旦右陣被破,肯定會引得左陣驚惶,可再趁勢擊之。
諸軍官恍然大悟,皆道:“校尉明見。”
諸軍官便去挑選精甲勇士,列於陣左,只等趙云等再出擊、動搖敵右陣后便奔襲殺出。
此時,守軍的前邊部隊已與趙云的本陣開始交鋒,彼此箭來矢往,繼而敵人的騎兵沖擊趙云本陣的右翼。
二百多敵騎沖鋒,聲勢很大,可趙云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便把目光又重投到了敵右陣上。
這卻是因為:在出營布陣時,趙云令營中的民夫把裝載糧秣、軍械等物資的輜重車推了許多出來,擺在了陣型的四周,有車陣在外為阻,故而一時間敵人的騎兵雖然開始了沖鋒,卻還是根本沖不到近前的,只能弓矢騷擾,同時調步卒過來冒著趙云陣中的箭矢去搬挪輜重車。
車陣在外,次為盾陣,次為矛戈,次為短兵,短兵之后則是弩、弓。
趙云擺開的這個陣勢,是一個牢固的防御陣型。
他本陣的五百步卒本皆精銳,而今他布下的陣型又固,至少一段時間內,是不必擔憂陣地被破的。也因此故,他作為主將,目前卻不需要在陣中指揮,而可以出陣擊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