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郡國的集簿分別送到時,荀彧就先后一一細看,等都送到,統計出各項總數后,遂來報與荀貞。
荀貞叫荀彧把下邊的坐席挪過來,兩人對案而坐。
擺在厚厚兩堆文冊最上邊的是州府統計出來的總簿。
荀貞把自己方才看的牘冊放到案側,拿起總簿,一邊翻看,一邊問道:“總體情況如何?”
各項數據荀彧早就爛熟於心,應聲答道:“五郡總計戶三十五萬余,口一百九十萬余。”
荀貞因了解廣陵的情況,所以對全州的人口情況早有心理準備,聞得此言,亦不免喟嘆。
總簿中最先記錄的是總數,之下是各郡的人口數額,他一面看,一面嘆道:“連年戰亂,陶恭祖又不惜民力,虐民如虎,民多逃亡,以致今一州之口竟不及往日三郡之數。”
徐州人口在太平時,登記在冊的人口總數約二百七十余萬,現今不到二百萬,自黃巾起事至今,十來年中,銳減了七八十萬人口,其中有死於戰亂的,有死於疫病的,有揭竿而起,有成為盜賊,也有因不堪租稅之重而棄籍逃亡,亦即成為流民的。
荀彧說道:“民多流亡,以廣陵的情況對比全州,應是和廣陵一樣,諸郡國會有不少豪強大姓隱匿亡者,不報戶籍,本州的人口實際數額會比登記在簿的為多。”
“怕也多不了多少。”荀貞放下總簿,說道,“不過你說的豪強大姓隱匿亡者之事,州里確是需要出個對策,得讓這些流民亡者重新上籍,斷不能任之由之。”
“彧與明公意同。”
“可想出辦法了么?”
“無非二策:一則撫之,二則罰之。”
“如何撫?如何罰?”
“州府傳檄郡縣,凡脫亡人口返鄉著籍者,免田租、算賦、更賦一年,假公田,貸種、食,此為撫;而如逾期不歸,重懲,舍匿亡人者與同罪,役使無籍者并處,此為罰。”
“返鄉著籍”,就是重新回家鄉上戶口。“免田租、算賦、更賦一年”,這是一年內不收租稅和人頭錢,并不征發勞役。“假公田,貸種、食”,假者,借也,流民回到家鄉重新落籍,如果沒用土地,郡縣可以把公家的田借給他,與之簽訂“稻田租契”,即租約,收田租的約令,同時貸給他們糧種、食物,等他們有了收成后再加上一定利息收回。
這幾項,都是有漢以來用來促使流民返鄉的老辦法。
“舍匿亡人者與同罪,役使無籍者并處”,這兩個罰,也是有漢以來一直使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