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從部東海從事史諾那里聽聞了此事,傳檄詢問邯鄲榮。
邯鄲榮回檄辯解,說這些都是謠傳,他在郡中沒有聞聽。
荀彧遂把這件事告與荀貞。
荀貞了解邯鄲榮,對荀彧說道:“東海之政,可由公宰主為。”
這件事再又傳開后,東海的郡人們更是堅定了之前的判斷,認為邯鄲榮竟然敢把州府的詢問都給頂回去,這必是要施政以柔了,由是,在那些炫耀的豪強和此前跟風的豪強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豪強為了表示自己敢於挑戰郡權,從而博得“豪健”之譽,開始在奴婢的身上烙印,以致東海境內,逐漸竟是烙奴婢成風了。
就在風氣大漲,到了頂峰之時,邯鄲榮突然把之前束之高閣的州檄拿出,令傳至郡內各縣,令各縣依此行之,并遣出了督郵、門下親近的掾吏分別巡察各縣,監督執行。
一令之下,諸縣齊動。
凡是在奴婢身上烙過印的強豪家中盡有郡縣吏出現,那些炫耀“不受法禁”的強豪們一個個傻了眼,數日之內,東海一郡,被免為庶民的奴婢多達千余,比徐州其余四郡總共放還為民的奴婢數目還要多。
荀彧在州府聽說之后,對荀貞說道:“公宰真知明公意,唯事跡偏詭,非治民正道。”
卻是荀彧明白了邯鄲榮為何起初懸州檄不傳的緣故:此分明是邯鄲榮知道荀貞傳發此檄的用意是在增加徐州的戶口,所以故意放任、乃至是變相地鼓勵郡中強豪給奴婢烙印,從而等到一定的程度后,再驟然發作,以此能使有最大限度的奴婢得以被免為庶民。
邯鄲榮這人就是如此,太平之時,以他的脾性治民固是不行,亂世之際,卻可使他得展其能。
隨之,李宣也上書一道,建議荀貞設立州學。
他在上書中寫道:董子云:“夫不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乎,莫大乎太學”,今神都淪喪,太學無存,州中士子求學者無所依從。請明公置州學。
這又是一道說到荀貞心坎上的上書。
他想把荀悅推為儒林領袖,想掌控士林輿論,正愁沒有捷徑,李宣的這道上書,實雪中送炭,一下就使他如撥云見霧,頓眼前開朗,設立州學,使州中的英俊儒生都來這里求學,不就是一個掌握儒林、控制輿論的好辦法么?
荀貞立刻就接受了李宣的建議,行檄州中郡縣:神京荒廢,太學不存,士有志於學者無枝可依。檄起州學,置明師,以養國士。
檄文傳下的同時,令剛掌了各郡國將作掾的韓暨主責建設州學之事,又令李宣負責延請名師。
荀悅等到州不足十日,分別上書三道,俱針對時弊之議,荀貞悉數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