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要親自提兵入魯,荀彧堅決反對。
他說道:“明公方臨徐州,民未盡附,下邳、東海強豪頗有據塢壁而自堅者,又西有彭城,東有泰山諸營,皆名為奉令,形如自立,兩地兵合計萬余,行榷鹽之政,復有沿海鹽豪作亂之虞,倘有變,彭城發於西,泰山響於東,下邳、東海應於內,鹽豪起於邊,州將亂矣!當此之秋,州中實不可無明公威撫。魯國黃巾雖十余萬眾,計其可戰之卒,精銳者不過萬數,以我五千精銳步騎,遣一別將統之,足可擊破。明公何必親往?”
荀貞說道:“州中形勢,我豈不知?所以欲親提兵入魯者,非因憚魯國黃巾,而是為取兗郡。”
“郯縣距魯,三百里而已,明公可於州中遙控,無需親至。”
“昌邑所在之山陽與任城、東平接壤,我軍一旦兵入任城、東平,劉兗州會有何反應殊難預料。劉兗州德望高重,兗士拱從,如因此故,以致他與我刀兵相見,實非我愿。是以,取兗郡之事,需得臨機置宜,郯縣距魯國雖近,快馬往返亦需三日,只在州中遙控,恐不足也。”
昌邑是兗州的州治,其所在山陽郡在任城和東平的西邊,與此兩郡皆接壤,且因為兗州境內的郡國都不大,所以從昌邑到任城國的國都任城縣的距離與從東海西邊的昌慮、合鄉到任城縣的距離差不多,都是只有百余里。
這么近的距離,如果荀貞的兵馬進入任城或者東平,劉岱會有什么反應,確是可以預料,需要臨機制變。
荀彧堅持己見,說道:“即便如此,也不必明公親赴。志才、公達,俱明智之士,許將軍、趙將軍,皆敢斷之才,擇其一二,任以主戰,劉兗州固意思難測,他們卻亦足可應變。”
荀貞沉吟半晌,問荀攸和戲志才:“卿二人以為呢?”
戲志才答道:“文若言之甚是。明公一州之主,不可輕動。至若謀兗之事,忠請領此任。”頓了頓,接著又道,“明公如是仍不放心,等擊走魯國黃巾,將要入兗時,明公可再至前線不遲。”
“公達,你說呢?”
荀攸答道:“戲君如去,明公可以無憂。”
前期只是逐走魯國黃巾的話,確是不需要荀貞親至,等到該入兗的時候,再視情況而定,如需要親自去前線指揮的話,再去也不晚,荀貞因而想了想,說道:“那好吧,此次擊魯謀兗,就請志才領軍師之任,先去魯國。”
戲志才說道:“必不負明公所授。”
荀攸問道:“敢問明公此次欲擇誰人為將?”
“君卿何如?”
剛才荀彧列舉可主兵的將領名字,沒有說荀成和徐榮,是因為后者二人分在瑯琊、廣陵,離魯國稍遠,調動起來不方便,且荀成還有震懾泰山兵和鹽豪之重任,更是不可離境,所以他只說了許仲和趙云,此二人一在下邳,一在東海,離魯國都近。
荀貞認同荀彧的這個判斷和選擇,於許、趙二人中,他又選了許仲。
荀攸說道:“許將軍督下邳、彭城二郡兵,趙將軍只督東海一郡兵,明公坐撫東海,卻不調趙將軍,而調許將軍,是因為亦想調彭城兵與臧霸入魯么?”
“正是,子龍當方面之任的資歷略淺,秩僅中郎將,如任他主兵,藏宣高與彭城兵或會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