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在任城縣內屯駐的部隊有荀貞的嫡系,有泰山兵,有彭城兵,成分很雜。這樣成分組成的部隊,用之去打一場短時間的仗是可以的,但用之長期、或中長期的屯駐外州就不合適了。
原因很簡單,就像李瓚是外人,不能使荀貞全然放心一樣,泰山兵和彭城兵也不能使荀貞全然放心,雖說徐州離兗州不遠,從合鄉到任城才百余里地,可不管怎么說,兗州是別人的地盤,駐軍在此,也算“孤懸在外”了,萬一泰山兵、彭城兵因不滿荀貞之故,倒戈投向劉岱,荀貞可就是偷雞不成了。
所以,待到據點筑好之后,進駐據點、包括任城縣的部隊都需要做一定的更換和另派。
荀貞沉吟稍頃,說道:“公達建議我從‘三陳’中擇一人進駐任城,這具體該遣誰去,我到現在還沒有想好啊。……張公,可有提議?”
荀貞帳下姓陳的將校不少,陳褒、陳到、陳午、屯駐在合鄉的陳容,騎兵部隊里的陳即等等,這幾人都是荀軍中的“名將”,各有其長,除了陳即現為軍司馬,其余四人目前俱是校尉。
不過這個所謂的“三陳”,卻是眾人皆知,指的是:陳褒、陳到和陳午。
較之軍職較低的陳即和在廣陵才追隨荀貞的陳容,陳褒、陳到、陳午三人既已從荀貞日久,且於能力上也強過陳即、陳容。
也難怪荀貞難以選擇,陳褒三人歷練至今,雖說還不至於都能任方面之重,如許仲、荀成、徐榮,可統帶諸將,可隨便拿出去一個,讓他們獨當個一面、半面的,俱皆綽綽有余。
張昭對荀貞帳下的諸將多不熟悉,沒有什么建議可提,荀貞先問他,也只是出於禮重,見他沒有話說,遂問徐卓:“元直,卿以為呢?”
徐卓年歲雖不太大,可他從中平元年起就跟隨荀貞了,對荀貞帳下的諸將,他無不相熟,見荀貞詢問,他笑道:“三陳校尉固皆可,以卓陋見,中軍校尉最合適。”
“噢?為何啊?”
“右軍毅重、左軍剛勇、中軍機變,今入駐兗州,非以軍爭為主,而是以縱橫為先,故卓以為,當擇中軍。”
陳到沉毅穩重,陳午剛強驍勇,陳褒靈活機變,三人的性格各有特點。徐卓說的不錯,此次調兵入兗,不是為了沙場爭雄,而主要是穩住根腳,那么就需要選派一個處事靈活、有親和力的人去,三陳之中,確是陳褒最為適合。
此外,還有一個緣故,徐卓沒有說,但荀貞卻心知明了,那便是不但陳褒是荀貞的西鄉故人,嫡系中的嫡系,而且他所部的六曲兵士全是潁川兵,亦是最能令人信得過的。
荀貞想了一想,拍板決定,說道:“好,我這就給徐將軍傳令,叫他調阿褒來合鄉,待據點筑成,便遣他統兵入兗,換君卿和志才回來。”
陳褒現率部駐於廣陵,歸徐榮統轄。
許仲是荀貞帳下軍職最高的將領之一,不可能長駐兗州,下邳和彭城的部隊還需要他監領,戲志才是荀貞依賴的謀主,更是不可能久留不還,所以,等陳褒到了合鄉,再等任城縣的局面更加穩定一點,荀貞就可以把許仲、戲志才連同泰山兵、彭城兵一起調回來了。
陳褒部的兵士是諸校尉中最多的一個,六曲有兩千六百余人,荀貞打算再給他配上一些騎兵,讓他的總兵力達到三千之數。三千步騎,只要兗州不大舉進攻,他足能守住任城這個根腳了。
徐卓問道:“中軍入駐任城的話,不知主公打算遣誰人入駐東平?”
“我打算遣江鵠去,卿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