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彧應道:“諾。”
陳留的北邊是東郡,兩郡接壤,東郡太守曹操與張邈又是好友,所以說完了陳留,接下來就是東郡。
王彧說道:“東郡西有黑山,北有田楷,壓力很重,曹東郡怕是也不能遣太多兵馬來州。”
如論軍事上的壓力,兗州諸郡里邊,濟北第一,東郡第二,曹操和鮑信實是一對難兄難弟,這是客觀的事實。劉岱有點遺憾,說道:“孟德通曉兵事,如有他在帳前劃策,我將如虎添翼,惜乎東郡外壓實重,他不能離境。……罷了,給東郡的檄也由你寫,看孟德能遣兵多少給我。”
王彧應諾。
東郡地形狹長,東與兗州的三個郡國都接壤,按照由北而南的次序分別是濟北、東平和濟陰。
濟北不必說了,乃是此次劉岱計劃用兵的作戰目的地。
東平國挨著濟北,轄地不大,軍事上的實力不強,不論是為了自保,御黃巾於境外,還是“力不如人”,不得不聽令,東平相李瓚肯定都不會反對劉岱的命令。
濟陰的轄地不小,其占地范圍與陳留、東郡差不多,是兗州的一個大郡,地廣人多,兵眾糧豐。濟陰太守吳資是當年劉岱攻殺橋瑁時的同黨,此人和張邈、劉岱的交情都不錯,更偏向於張邈一些,但對劉岱的檄令想來他也不會違背,而且濟陰的東北角與東平接壤,如果濟北的黃巾不能被及早地加以擊滅,待到他們南下之時,濟陰雖非首當其沖,可定也逃不過一場兵災,故而,他肯定是會應檄出兵,遣派一些人馬到州府聽從劉岱號令的。
問題只在:他會遣派多少?
王彧想了下,說道:“濟陰有兵萬余,可召其半數。”
檄文上召半數兵馬,吳資即使不會老老實實按檄文的要求去做,但至少也得遣個三千人才說得過去。濟陰少此三千,州府多此三千,兩下對比,一減一增,就是六千部曲的相差了。
劉岱點頭同意。
王彧又道:“濟陰有豪強名李乾者,本山陽人,今在乘氏,有賓客數千家,一家選一卒,亦數千兵也,稱雄當地。明公可許以州職,召他引部曲來州中。”
“此人之名,我有早聞。便依卿言,此回一并召他來州。”
濟陰東北與東平接壤,東與山陽接壤。
山陽太守袁遺雖是袁黨,但一則劉岱已選與袁紹定盟,二來山陽是州府的所在地,故而,劉岱一道檄下,袁遺定會遣兵相從。唯一的問題與濟陰一樣,所不能確定者是袁遺會遣兵多少。也與對付濟陰的辦法一樣,劉岱和王彧決定:亦召山陽兵之半數。
兗州諸郡,至此只余泰山。
泰山在兗州最東,西與三州之地相鄰,分別是兗州的濟北、豫州的魯國和徐州的東海。
其郡之轄地是兗州諸郡里邊最大的,地廣人多,人口多是其一,泰山風俗輕剽,與丹陽類同,也是一個出精兵的地方是其二,應劭去年才把其境內的青兗黃巾趕走,郡兵有與青兗黃巾交戰的經驗為其三,綜合此三點,目前而言之,泰山郡的兵力是比較雄厚的。
只是,兵力盡管較為雄厚,但泰山北與青州的濟南、齊國接壤,離樂安、北海也不遠,這些郡國都是黃巾遍地之處,應劭面臨的外部壓力也不小,因而無法從他那里召太多兵卒。
劉岱和王彧議定,也召泰山兵的半數,至若應劭具體能派多少、會派多少,由他自決。
分別議完對各郡國的對策,雖然檄文還都沒有發出,各郡國的郡國兵也還沒有到來,可劉岱卻覺得心頭仿佛放下了一塊兒大石。袁紹在州內的影響力太大、州北黃巾紛亂,這兩個問題長久以來困擾著劉岱,眼看可通過王彧的此策,一箭雙雕,把這兩件事都給解決掉,劉岱頗是心情愉快,——如是加上順道逐走侵占任城的徐州兵,就是一箭三雕了。
鮑信的借兵文書到了州府后,劉岱一直沒有給以回復,此時因為心情不錯之故,劉岱決定親自給他回文。
鮑信還駐兵在亢父沒動,從昌邑到亢父只有百十里地,劉岱的回文很快就被送到了鮑信的營中。
鮑信看罷,大驚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