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派一個使者去見曹操,對曹操說:只要你能讓劉岱兵敗,我就支持你入主兗州。這看似是個辦法,但荀貞搖了搖頭,說道:“此策不可。”
他對曹操還是比較了解的,說道:“劉兗州討擊兗北黃巾既是其本分,亦為民心之所向,孟德雄杰之士,豈是利令智昏之徒可比的?他斷不會允卿此策,自毀聲名的。我如以此策與他相通,不但不會得到他的同意,更反會使他小看於我。”
劉岱親擊兗北黃巾是以州刺史的身份而為之,是占著“大義”的。
刺史之職,源自前秦的“監御史”,前漢武帝雖對其權有過一個明確的限定,即“六條問事”,本是監察之官,但自本朝中葉以來,為鎮壓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和蠻夷反叛,前秦時“監御史”可以監軍、將兵的情況重又出現,刺史被賦予了領兵的權力。
遠的不說,近一點的如靈帝熹平元年,會稽許昭作亂,朝廷拜臧旻為揚州刺史,臧旻率州郡擊討之,孫堅時為郡司馬,因此戰立功,得被擢為鹽瀆縣丞,又如光和二年,巴郡板楯蠻叛,朝廷遣御史中丞蕭璦督益州刺史討之,又如中平三年,荊州刺史王敏討造反的江夏兵,斬其首趙慈,又如中平五年,陶謙討擊徐州黃巾時的身份也是徐州的“刺史”。
故此,荀貞說,劉岱以刺史的身份召集郡國、討擊兗北黃巾是他的“本分”,同時,他這又是在“解民倒懸”,占著士人們的輿論,因而,又是“民心之所向”。
曹操是何等樣人?明識遠見。這么個情況下,他是絕對不可能同意徐卓的這個計策的,——亦正如荀貞所料,曹操事實上也已經做出了大力支持劉岱的決定。
徐卓笑道:“卓料主公也不會用此策。”
“卿二策為何?”
“卓的這第二策就簡單了:擇數勇士即可。”
荀貞心中一動,說道:“卿的意思是?”
“選數勇士,潛入劉兗州軍中,候其當亂軍之際,行刺殺之。”
荀貞沉吟不語。
徐卓說道:“卓昔於潁川,交往多任俠士,其中頗有膽勇俱佳者,主公如有意,卓可於其中擇二三,遣之入兗,必能不負使命。”
徐卓少好輕俠,早年在潁川時,他結交的多是此輩,后因荀貞,方才折節讀書,至有今日之成,而他昔年結交的那些朋友,近些年來,有不少陸續地前來投奔於他,其中能用之軍伍者,徐卓均舉薦給了荀貞,而尚有一些無軍旅之才,唯擅匹夫之勇的,他俱養之門下。
他的這些昔時舊友、今日食客,荀貞大多見過,里邊的確是有好幾個膽勇出色、尚氣輕死的當刺客的好材料,如將之遣入兗州,確如徐卓所言,必會“不負使命”,因而,荀貞倒不擔憂如果行刺的話,會不會行刺成功,但需要考慮的是:行刺之計乃是險棋危行,成功后,會導致什么后果?這后果究竟是會利於荀貞,抑或是恰恰相反,會不利於荀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