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等各自琢磨。
荀諶離席起身,拜倒堂上,大聲對荀貞說道:“將軍的忠誠赤心,朝廷雖遠亦知,正也是因為知道,所以才會拜將軍‘鎮東’。諶知能淺薄,愧受朝廷‘九江太守’之任,然雖不良之材,敢請效將軍報國之誠。將軍如允,諶明日就南下九江。”
兩個月前,荀諶臨去長安,荀貞召他來見,對他講了兩件事,一個是求詔命以為政資,一個是求青兗或揚之郡以為謀實資,并對他說“事如能成,此吾荀立於東南之基業”云云,荀諶當時就想到了“代劉氏者,起於東南”這句讖語。
現下堂上,不知道荀彧等是怎么理解荀貞適才那番話的,荀諶明顯是有他自己的理解。
荀貞叫他起來,說道:“兄方歸府中,也當休沐數日,其后再議之郡事。”
戲志才說道:“九江與廣陵接壤,由郯而往,道路通暢,君確是不必急著赴任。”
荀攸亦道:“比之丹陽、會稽諸郡,九江雖少賊寇,然攸聞之,其境內亦稍有強梁,陽都侯掛印以來,九江一直無主,攸又聞陳元悌頗侵郡權,以攸陋見,公不妨略等時日,待查清九江郡內虛實,州中為此做些準備,然后再之郡不遲。”
荀攸比荀諶晚一輩,故而稱他“公”。
九江、陳國這兩個郡,都不合乎荀貞的心意。
較與陳國,九江好些,可麻煩也不少。
首先的麻煩是:九江的地理位置不是太好。
九江挨著徐州,并且西北邊挨著豫州的汝南,如果用兵的話會很方便,可問題是,九江的西南邊是廬江,而過了廬江就是荊州的江夏。
根據情報,南陽的袁術在與孫堅達成盟約之后,近期來不斷調動兵馬,向劉表現居的襄陽一帶進發,眼看他們兩邊就要開戰,而他們雙方一旦開戰,與南陽郡東南方向接壤的江夏必然就會被卷進去,這樣一來,戰火就燒到了廬江的門口,九江跟著就會隨時受到波及。
這還是輕的,問題再嚴重一點:袁術打敗了劉表則罷,襄陽在南陽的南邊,位處南陽與南郡的交界處,正擋在袁術南下、進占全荊的通道上,劉表如敗,則袁術大可揮師南向,攻取南郡、武陵、長沙等地,可若是袁術不能擊敗劉表?
南陽的西邊是弘農郡,山多地險,不好打,北邊是豫州,他剛和孫堅結盟,不能打,那他就只剩下西進一途了。西進打下江夏,有兩大好處:折損掉劉表的一臂,沖破劉表對他的半包圍,此其一;由江夏向南,可取南郡、長沙,向西可入揚州,進退的余地、戰略選擇的機會能夠由此增多,此其二。
因是,可以料見,在不能消滅劉表的情況下,袁術必然是會向西發展的,而他一旦向西發展,江夏破后、廬江、九江就要首當其兵了。荀貞是不愿意太早與袁術發生沖突的,袁術其人其能雖不及袁紹,可也是袁家的代表人物,和他的仗一打起來,勢必曠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