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聞言東海怨公宰
東海為州治所在,領十三縣,今有戶九萬余,口四十五萬余,算入集簿的郡縣吏員共有千余,所謂“集簿”,是郡縣向上級單位於每年上計時所呈送的文書,郡縣當年的戶口、墾田、錢谷、刑獄等等凡與理政有關的各方面都在其中,郡縣吏的在職人數也是其一。
東海本是“國”。
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廢郭皇后,立陰麗華為后,他與郭皇后的長子劉彊不自安,求改封為藩王,十九年,光武廢劉彊皇太子位,改封彊為東海王,因其“廢不以過,去就有禮”,所以特別照顧,使兼食魯郡,共二十九縣,魯恭王好宮室,起靈光殿,甚壯麗,是時猶存,光武詔彊都魯,也就是說,劉彊名為東海王,而實國都在魯,故而,現今魯則稱國,東海為郡。
東海屬徐州,魯國屬豫州,董卓亂來,州郡自立,本該給東海王的衣食租稅,從陶謙時起就不再給了,只此一項,徐州每年可多收入數千萬。
除東海外,徐州境內共有三個王國,分別是下邳、瑯琊和彭城,此三國里,瑯琊、彭城有王,下邳無王,上任下邳王劉宜薨后,無子,現下海內亂,朝廷在長安,既顧不上再立個下邳王,也沒有下詔除國,因下邳而今卻是國中無主。
陶謙以擊黃巾、籌糧餉為名,悉削此三國每年本該給本國王府的租稅。
荀貞掌州以來,先是蕭規曹隨,繼而於月前更進一步,用戲志才、瑯琊相陳登、下邳相樂進、贊軍校尉及領幕府軍資祭酒陳群等之建議,傳檄諸國,以明帝封皇子時所言為據,舉東海頃王為例,再次削減了給此三國王府的租稅,——明帝封皇子時,無論給縣之多少,常以各皇子年入滿二千萬為止;東海頃王劉肅是劉彊的孫子,永初中,以西羌未平,獻給朝廷了錢二千萬,元初中,復上縑萬匹,以助國費。
按照戲志才的意思,他本是建議荀貞“貸王、侯國租一歲”的,也即借此三國和境內侯國當年的一年租稅,說是“貸”,與“強奪”無異,等到“還”,不知就是何時了。
本朝豪強勢盛,兼并嚴重,民不堪負,棄家出逃,桓帝時,陳蕃曾上書說當今之世有“三空”之厄,“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是謂‘三空’”,糧食緊張,國家向諸侯王、列侯借貸“國租”時常可見,此亦儼然已成為“漢家故事”了,有漢一代最重“故事”,只要之前有過成例的,通常都可效行,是以,戲志才有此一議,只是被荀彧反對,荀貞才沒有采納。
徐州境內另有侯國,如廣陵侯國,廣陵侯國是廣陵王劉荊的后代,劉荊數謀叛亂,然因是同產弟,明帝不考究其事,后劉荊自殺,明帝封其子為廣陵侯,服王璽綬,仍食劉荊的故國六縣,傳國至今。荀貞在廣陵時,已削減了給此侯國的歲租稅,至是,亦又再削減之。
郯縣是州治,同時也是東海郡的郡治。
邯鄲榮和荀貞同在一城,不需出縣遠迎,他來到州府外迎候荀貞,東海丞秦干、東海都尉凌操等郡中大吏相從。荀貞與荀彧、戲志才、辛璦、典韋等由府中步出。
平時在府,與曹操類似,荀貞也好著便服,薄衣寬袖,裹幘而已,今行郡縣,既是為“彰顯漢家威儀”,卻是衣冠印綬俱全。
為示重文教,他冠進賢,身為潁陰侯,冠有三梁,時為夏季,所以衣赤,紫綬金印,綬長丈七尺,打成回環,飄然垂落,腰佩黑鞘直刀,於荀彧等之簇擁下,英武從容。
見邯鄲榮候在府門外,荀貞笑道:“公宰,來之何速!”
“將軍行郡,榮豈敢慢?”
邯鄲榮三人也是衣以赤服,邯鄲榮青綬銀印,秦干、凌操俱墨綬銅印。凌操是武官,故冠鹖冠,較之文冠,兩耳短,加雙鹖尾,豎冠左右,狀貌威猛。
辛璦為中郎將,典韋為校尉,并為武職,因而印綬同於邯鄲榮,冠則與凌操同,荀彧職為校尉,雖亦武職,然他性風雅,不喜武冠,所以與荀貞、邯鄲榮、秦干同,也冠進賢。
余下從者,衣皆赤,冠分文武,主律法之官則戴法冠,或黃綬銅印,此比二百石以上的,或青紺綸、半通印,此百石吏也,又有從者小吏,不帶冠,巾赤幘,亦有黑幘的。其它衛士,如門下督原中卿、左伯侯等,悉服戎裝,衣甲刀戟,壯勇強健。仿陰修昔年行春的舊例,荀貞此次也不論年齒,帶上了幕府中的那些年少舍人們,未成年不能戴冠,這些少年裹幘孺服。
府門外,諸吏的車、馬都已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