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太守的諸人里邊,王朗的儒學修養最高,加上之前荀貞在廣陵主政時亦重文教,也因此,廣陵郡的學、校、庠、序單就目前來說,是整個徐州辦得最好的。荀貞到廣陵后,每到一縣,都必視察一下當地的縣校、鄉庠、里序,在郡治廣陵縣時,更是把郡學里的學生、經師們都召會起來,考其學問,賞其優者以錢帛,并設酒宴,令優秀的經師、學生入席坐陪。
漢家地方官學之設立,始於前漢景帝末年時之蜀郡太守文翁,文翁當時在蜀郡修建學官,招各縣子弟入學,除其徭役,成績好的補為郡縣吏員,次之的用為孝悌、力田。孝悌、力田是鄉官,沒有什么實權,榮譽性質的,但在政治、經濟上有優待。
文翁以后,前漢共有三次詔令地方興建官學,分別是在武帝、元帝和平帝時,不過武帝、元帝這兩次只是令郡國建學,平帝這一次則因王莽之提倡而把官學的設立深入到了縣、鄉、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聚者,聚落之意,即是“里”。漢家以孝治天下,庠、序作為最底層的教育機構,只教授《孝經》這一本書。
入到本朝,地方官學的設立更加普遍起來,學校的規模也更比前漢要大,郡校在校的學生人數動輒成百上千,學校的經師、郡縣的學官人數也比前漢為多,郡學的文學掾史、教授各經的經師常達十數人至數十人,乃至有的地方,在“亭”設的還有學校,如陳留郡的蒲亭現就有學官。在入學學生的身份資格上,本朝和前朝一樣,都沒有什么限制,無論貧富貴賤,只要有心於學就可入學,并沒有地域限制,外地的學子也可以入學。
總而言之,自有官學,發展至今,上至太學,下至庠序,帝國整個面向平民的教育系統已大致建設完成,較之先秦時期的貴族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話又說回來,此時畢竟是官學設立的早期階段,缺點還是有很多的。
以荀貞后世而來的眼光來看,他認為至少有三個缺點。
首先,學校庠序的設立、發展規模全憑地方長吏的喜好與推動,時興時廢,難以持久;其次,學校沒有正規的課程設置,不像后世的學校一樣,每天都有固定的課程必須要上,有的經師只在一年的某些時節召集學生講經;再次,郡縣官學和太學沒有從屬的關系,師資也比較差。
這三個缺點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尚未形成制度性。
荀貞既有意避免原本歷史上“九品中正制”之出現,平時他對此也是早就做過多方面思考的,該怎么才能避免?扭轉風議的習氣,不使輿論掌握在少數士人手中,杜絕再有如應劭等這樣以輿論左右官員人事的任用之情況出現是輔助的手段,他想來想去,唯一的、也是最正途的辦法只能、也只有是在平民教育上下功夫。
只有把平民教育搞好了,把平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然后才能以“糾正宦官專權以來的請托**之風”為借口,重申漢家通過考試才能入仕的制度,慢慢地再把這個制度擴展開來,行使科舉固然難,但可以先由此而確立一個近似科舉的制度,或言之科舉的雛形。
所謂“漢家通過考試才能入仕的制度”,漢家的入仕途徑有好幾種,其中一種便是射策之途,這主要是針對太學生的,前漢后期,太學生的歲課分為三科,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本朝雖有變動,但大致沿襲。此外,被郡國舉為孝廉的等等,在被郡國舉薦后也都是還需要再經過嚴格考試的。
荀貞現下只有一州之地,中央官吏的入仕途徑,他管不著,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從“郡縣長吏有權征辟屬吏”這一通例入手,這正好也是他目前的優勢所在,他大可以學文翁在蜀郡時的舉措,郡學生學有所成者,“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悌、力田”,先從郡縣入手。
事實上,不止文翁,因為郡縣屬吏的征辟任用權在郡縣長吏的手上,所以很多的郡國長吏都做過擢用郡學生中之優異者為郡縣吏的事情,只是和郡縣學校的設立一樣,帝國在這方面也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這些還都只是郡國長吏的個人所為。荀貞在經過再三之深思后,覺得他可以結合太學生射策、孝廉等需經考試之制度,將此制度化。
考試入仕未成制度化和平民教育未成制度化,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兩者是果與因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想把射策入仕制度化,首先就得把平民教育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