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政措的實施,首先需要考慮這項政措,是想要面對什么人,荀貞把學校制度化,從而通過考試選用人才,他的此一政措并不是面向貧家,而是主要面向下戶和中家,換言之,是面向自耕農、小地主。也只有衣食夠用、乃至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人才會有力求學。
荀貞又道:“待州學建成后,郡學學生中之優異者,通過考試可入州學求學。”
鄉庠、里序教授基礎的文化知識,縣校教授中級的文化知識,郡學教授較為高級的文化知識,州學是最高學府。荀貞定下郡學的學生可通過考試進入州學,至此,只要等到州學建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就在徐州形成了。
王朗知荀貞的這個“州學”是應當初李宣的提議而建的,仿效的是原本京都洛陽之太學,所以對郡學的學生需經考試然后可以進入州學這一點,他無有異議,應道:“本該如此。”
“‘學而優則仕’。我以為郡學的學生學好了,應適當給以擢用,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提振學風,卿以為然否?”
“將軍言之甚是。只是,該如何加以擢用?敢請將軍定一個章程,朗好遵從。”
“凡在郡學求學滿三年,三次年底大考俱優者,可送來州府,由州府出題,考之再優,任為郡吏,考之次等,任為縣吏。倘有卓異者,留州府任用。君以為怎樣,可行與否?”
王朗心道:“這倒是與太學的射策之制相像。”
漢家最重故事,只要有例可循的,即可實行。王朗雖然約略看出,此項制度一旦實行之后,對徐州現有的政治生態環境必會造成影響,但他畢竟受時代之局限,卻是沒有能看到此項制度真正的、長遠的意義。他應道:“將軍此制,頗近太學射策之制,當然可行。”
荀貞滿意地點了點頭,心道:“王景興與華子魚齊名徐、青,此二君雖無戰陣之能,而俱有賢德政才者也,假以時日,可為文若副。”笑對王朗說道,“聞君善治《易》,閑暇時亦可教授郡學學生,若能得一二好門生,也是一段佳話。”又道,“吾家家傳諸經,也善治《易》,我不善此道,而吾大兄甚精通之,君如有興致,也可與吾大兄書信往來,多探討之。”
荀氏儒學傳家,族中多有諸經俱通的,荀爽號為“碩儒”,曾為《易》作注,傳之於世,為時人盛贊。荀貞、荀彧幾人都不以儒業著名,唯荀悅年少好學,性又聰敏,過目不忘,繼承了荀爽等老一輩荀氏族人在儒學方面的造詣,可稱通儒。
王朗應道:“諾。”
荀貞轉對衛旌笑道:“三月之內,州學必成,將招第一批學生。待到其時,望卿可以考入,莫失吾望也。”
衛旌充滿信心地說道:“必不使明將軍失望。”
荀貞哈哈大笑,說道:“好!好!”連道了兩個好,見王朗雖然陪笑,卻似有心事,問道,“景興,君可是有什么話想要說么?”
“是有一事想要請問將軍。”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