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不但劉表的實力將會大增,并且他還將由此而獲得北進豫州的通道,同時因不再有袁術掣肘,江夏東邊的廬江、九江等揚州郡國也將會受到荊州兵的威脅。
荀貞目前兵力不足,徐州數年間連經戰亂,民力也急需得到休養,他暫尚無有足夠的力量,也沒有好的借口經略揚州,所以在他看來,荊、揚一帶的局勢最好是能保持現狀,袁術和劉表互攻,兩人皆無余力外圖,同時,在互攻的過程中,彼此削弱,這樣,一旦等到機會來臨,不僅在他出兵南取揚州時不會遇到來自荊州的阻力,并且還能在圖取揚州后,徐徐觀謀,再伺機攻取荊州。因而,他思忖定下:如果袁術真不敵劉表的話,他一定得說動孫堅援助。
保持荊州現有之袁術、劉表相爭的局面,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
那就是:荀貞知道王允將死,或者已經死了,只是長安尚無消息傳到,而在王允死后,隨著內亂,并、涼兵中的一部分如呂布、張濟,先后流竄入山東諸州,他們的部曲久經沙場,俱為悍卒,雖終難成事,可若於戰陣之間,卻也不易輕取,如能把袁術、劉表相爭的局面保持住,為了增強實力,他兩人很有可能便會各自招攬這些流竄入山東的并、涼兵,從而通過彼此的交戰,也就間接地削弱了這些并、涼兵的戰力,對地處東南的徐州將會有不小的利處。
荀貞深知徐州的利弊。
利的一面是,徐州北與青州、西與兗、豫,南與揚州都接壤,一旦出現機會,便可發兵攻取此數州之地。弊的一面是,也正因為與青、兗、豫、揚俱接壤,徐州也就處在了一個近似四戰之地的位置,又因徐州東西地窄,戰略縱深不夠,天險如泰山又不在本州內,面對兗、豫這兩個方向,唯一能依賴的只有在淮、泗設防,所以單就形勢而言之,徐州其實是比較危險的,好在豫州孫堅現為盟友,兗州又黃巾肆虐,是故徐州現下才沒用強大的外在威脅。
可這種局面卻是絕不能任之延續下去的。
因此,荀貞極力謀圖揚、兗之地,現今荀諶在了九江,待其拿下阜陵后,不管在與陳溫的相爭中能否取勝,至少徐州在揚州這個地區有了一個穩固的后方,足能消弭掉揚州對徐州的威脅了,陳褒、江鵠分屯兵在任城和東平,也算是在兗州有了一個突出的陣地,稍微擴增了一下徐州的戰略縱深,使徐州在西邊有了一個藩籬為屏障,可長遠來說,就不說攻略外地,只說自保,這些都還遠遠不夠。
擺在荀貞面前的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在擴軍后,全力圖取揚州,然后尋機西進,或與袁術、或與劉表為盟,最終拿下荊州。
一個是在擴軍后,穩住九江之余,伺機攻取兗、青,在夯實任城、東平這兩個郡國的勢力范圍之同時,至少先把泰山郡拿到手,以此來再次地增加徐州的縱深,保護境內的安全。
這兩個選擇是兩個不同的戰略方針。
就像徐州自身有利有弊一樣,這兩個戰略方針也是各有優劣。
荀貞已經與戲志才、荀攸、荀彧等討論過很多次了,可直到現在還沒有能做出決定。
荀貞在淮陵待了兩天,然后渡淮北上,巡至徐縣,又經夏丘、僮國、下相、司吾,還入東海境內,向東北行百余里,到了厚丘。在厚丘,荀貞又接到了一封軍報,卻是劉備遣人送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