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在軍議中提出了一個建議:正式與公孫瓚結盟。
這倒是個選擇。
與公孫瓚結成盟約,然后,合孫堅之力,與公孫瓚共攻冀、青、兗三州,有了徐州和豫州的幫助,也許袁紹和公孫瓚的相爭會出現另一個走向,但這卻是需要冒政治上的風險的。
畢竟,袁紹、公孫瓚兩方,袁紹更得士人的青睞,更有“民心”。
并且,說實話,就算與公孫瓚正式結盟了,荀貞、孫堅也真難以在軍事上直接給予其太多的幫助。徐州與公孫瓚最東邊的陣地平原郡中間,隔了濟南、齊、北海三個郡國,要想與公孫瓚會師平原,荀貞的部隊需要經過此三郡,首先,此三郡的長吏不會都同意,其次,此三郡中黃巾眾多,換言之,荀貞需要一路打過去才行,不太現實;豫州與平原郡中間更是隔了一個兗州,孫堅如要遣兵北上,劉岱、曹操等必然阻擊,甚而張邈也會全力阻攔,亦不現實。
既然無法在軍事上直接給予公孫瓚太多的幫助,那么與公孫瓚的聯盟,對公孫瓚而言之,也就沒有多少“實用”,頂多是在輿論、宣傳上能幫他造點勢,那么,公孫瓚與袁紹之戰的最終結果就極有可能還是會原樣不變。也就是說,荀貞、孫堅還是要面對袁、曹聯軍。
表面看起來,荀貞、孫堅各有一州在手,并且等到那個時候,荀貞可能已經又攻取了青、兗的部分地區,而對方的袁、曹在那時總共應也就是兩個多州的地盤,似乎單就實力說的話,勢均力敵,可莫忘了,汝南是袁紹的家鄉,兩下一旦敵對,汝南必然叛變四起,這就會導致孫堅能用之於外的軍事力量打一個大的折扣,亦即:整體軍事實力上,荀、孫實會占下風。
軍事力量已占下風,袁、曹一個有著強大的政治號召力,一個有著杰出的用兵能力,兩人又俱當世英雄,也就難怪荀貞心中會沒有底了。
那么,話說回來,放下青、兗,暫時不取,全力南圖的話,會出現什么樣的可能性?
荀貞算來算去,認為會有兩種可能性。
兩種可能性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即:袁紹滅公孫瓚,曹操占據了全兗。
如此,冀為袁紹,豫為孫堅,徐為荀貞,兗為曹操,這么個局勢下,一種可能性是:曹操、袁紹仍然聯兵,共同進攻孫堅、荀貞;一種可能性是:曹操轉與荀貞、孫堅聯盟,分青州給荀貞,他自圖取司隸的河內等地,然后尋機攻滅袁紹,占取冀州。
不管是哪種可能性,都還是要面對與曹操的決戰,唯一之不同是:如先取揚州,會有一個江東地區成為后方,可當那時,曹操的實力也必將會遠勝於今。
荀貞思來想去,聽取諸人爭論,在軍議召開時,他沒有做出決定,此時在諸人離開后,他獨觀地圖多時,終於做出了選擇。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