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三道表說是上給朝廷的,不如說是傳給公孫瓚、袁紹的檄文,乃是陳儀起草,由荀貞潤色,大概意為:方今王室蒙塵,袁紹家世受漢恩,公孫瓚家亦歷代二千石,他兩人亦是因漢家的恩用,這才得以各掌州郡,卻不思盡忠,先前討董卓時,俱借機斂眾而不出兵,現下李傕等賊亂長安,王允被殺,天子受到脅迫,他兩人坐擁精兵,卻仍不勤王,并為了私利而興兵內斗,實令志士扼腕,忠臣眥裂,荀貞、孫堅自知德能低微,然希望公孫瓚、袁紹能夠立即停止州戰,共從朱俊號令,西進入關,討伐涼州諸賊,如若不然,徐、豫將聯兵介入制止。
和此前的兩道表一樣,這第三道表也是寫成了多份,一份遣人送去朝廷,其余的諸份分別送給山東的各個州郡。
袁術、劉表先后得覽表文,看罷,兩人反應不一。
袁術雖是主動與孫堅結下的盟約,但首先,就他本心來說,他是看不起孫堅的,僅把孫堅視為一武夫而已,其次,前不久他請求孫堅遣兵相助,自以為已足夠卑辭厚禮,孫堅卻拒絕了他,因此,盡管迫於形勢,他不能就與孫堅反目,可心中已然銜恨,看了這荀、孫聯名的第三道表的表文,袁術又覺痛快又覺鄙夷。
痛快的是:荀貞、孫堅在這道表中“大罵”了袁紹,把袁紹“假仁假義”的外皮給扒了個干凈。鄙夷的是:以土承火,得應次之運的是袁氏,荀貞、孫堅這兩個“豎子”卻竟試圖通過推舉朱俊這個老匹夫以及給朝廷上幾道表來掌握天下的大勢,真是不自量力,可笑至極。
袁術對親近臣屬們說道:“荀氏固吾州高門,何如我家?貞求仕亭長,斗筲吏也,可知其志,孫堅,族名卑下,以軍功發跡,匹夫勇耳,二豎子螳螂怒臂,竟欲主天下盟耶?”嗤笑幾聲,又自矜地說道,“紹雖婢子,吾家奴也,然今海內,亦只有他稍值一提,余眾悉不足道!”
袁紹、袁術兄弟兩人分在南北,彼此不和,連帶著袁氏族中的族人們也各依親近關系,或從袁紹,或附袁術,現跟從在袁術帳下的袁家族人有袁胤、袁嗣等。
袁胤、袁嗣俱是袁術的從弟,聞得袁術此言,兩人皆以為然。袁嗣思忖片刻,說道:“荀、孫雖狂妄自大,但如他兩人真的兵入冀州,對吾兄而言,倒是一個良機。”
袁術問道:“噢?什么良機?”
袁嗣說道:“黃祖狡猾,部曲頗精悍,吾兄與之數戰,一時受阻於西陵。荊州膏腴,半在南陽,南陽已為吾兄掌控,以嗣愚見,與其繼擊江夏諸郡,何如北取汝南?”
袁術眼前一亮,說道:“吾弟的意思是?”
“呂奉先雖為李傕等所敗,但那是因為叟兵內應,這才致其失守長安,非戰之不利也,其人實驍勇,號稱‘飛將’,部屬張遼、高順、成廉、魏續等,又皆知兵猛鷙,秦誼、陳衛、李黑等,當道刺殺董卓,并俱壯勇死士,而今他無所依也,逃奔吾兄,正合為吾兄爪牙,吾兄可稍給他兵,使趁荀、孫兵向冀州之際,北上爭豫,得之必易如反掌。”
除袁胤、袁嗣外,袁術的故交劉勛、謀臣李業等也在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