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說的話讓張揚驚出了一身汗,以己度人,他自忖之,若換了是他,必然是會如薛洪之所言,“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定然是不會親自帶著“疑兵”犯險,奔襲敵軍腹地的,因是他當即做出決斷,傳檄河陽,令部分兵馬留駐,命楊丑等率主力立刻回援懷縣。
孫堅的斥候偵知此事,報與孫堅。
孫堅時正騎行馬上,孫策跟從在側,他便笑顧孫策,說道:“如吾兒所料,張稚叔無謀者也。”
他傳令部曲,停止向懷縣進發,改而向西,間道疾馳,過州縣、野王,在溫縣北的濟水北岸設陣以待楊丑等。
楊丑等接到張揚的命令,留下了千余兵馬守河陽,率領主力東進援懷縣。
他們的部隊前腳才走,吳景等在對岸獲知,立即發兵強渡,收集到的數百大小船只同時泛水,弓弩手在船前,箭矢如雨,落在對岸,對岸的河內守卒兵少,無法抵御,臨近岸邊,吳景等又選精卒搶灘,一戰而便就將對岸的守卒擊破。
隨之,程普為先鋒,領兩千兵卒追趕楊丑部,吳景統余部押后,共向東馳行。
楊丑接到吳景、程普等渡河的消息時,已經離開河陽有三十余里,回援不及,張揚命他們速援懷縣的檄令又在手上,進退失據,不知所從,最終經過軍議,決定還是遵從張揚的軍令,繼續向東,以望在與張揚合力,擒賊擒王,擊破孫堅部后,再回師進攻吳景、程普等部。
兵過溫縣城,至濟水南岸,楊丑等分營渡河,卻不意方才半渡,對岸忽起了豫州兵,孫堅親自指揮,其部兩千余人本為挑選出來的精銳,現又占據地利,勇猛進擊,渡到河對岸的楊丑等部才下船未久,隊伍尚未整齊,更別說列陣迎敵了,頓時潰敗,亂成一團。
楊丑在南岸,還沒有渡河,遙望見對岸的情形,大驚失色,部曲諸將校有建議繼續發兵渡河,以援對岸的,有建議暫整兵南岸,不要急著強渡的。這兩種建議都有道理,楊丑難以抉擇。便在此時,后軍傳來急報:吳景、程普等部掩殺近至。
前有濟水,后有追兵。
楊丑若是韓信,或可以背水一戰,只可惜他既無韓信之智,亦無韓信之勇,不過到底也算是個沙場老將,倒是有些壯士斷腕的決斷,於是當機立斷,放棄了對岸的部隊,連帶著猶在河上的部曲也不再管了,帶著南岸的諸營河內兵士沿濟水北行逃遁。
吳景、程普緊追不舍,道上數次遣輕騎劫殺,連戰皆勝,一路向北追了十多里,最后因畢竟是客軍,對河內的地形不太熟悉,不敢孤軍深入,這才勒部停下,轉回濟水岸邊,迎接已獲大勝的孫堅率部南下,兩邊會師。
這一仗,孫堅接連用了兩次聲東擊西,先是由五社津潛渡,接著又調楊丑等部回援懷縣,加上吳景等的戰果,共殲敵三千余。楊丑部的萬余兵馬,現在尚存六七千人。他沿著濟水向北逃奔了六七十里,直到進了波縣的縣城,方才心情略安,然亦不敢出城進擊,固守而已。
孫堅挾大勝之威,南攻溫縣。
溫縣城中守卒不多,望風而降。在溫縣城外筑營,孫堅與諸將議策,計劃下部的行動。
由開戰至今,不過才數日,孫部不僅成功渡過了黃河,殺進了河內,而且大敗楊丑等部,威名遠揚,吳景、程普、公仇稱等諸文武臣屬俱皆神采飛揚,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