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為:李通雖是江夏人,朗陵卻是汝南的轄縣,李通起兵於朗陵,乃是汝南的地方勢力,而今他戰敗逃亡,不投孫策,反投許顯已是令人生氣,許顯竟然接納,更不應該,不夠朋友。
有人不滿,也有人不以為然。
比如豫州從事孔德,他就不同意那幾個將校的話。
他對孫策說道:“朗陵失陷,李文達奔逃不暇,連日降雪,后有追敵,料他逃亡路上定是兵卒饑寒,先遇許將軍,為求生路,輸誠從投亦常理也,何足為怒?李文達殘兵敗卒,僅只三千之數,吾料許將軍必是因此才接納了他,他如是兵多勢眾,許將軍肯定就不會接納他了,豈不聞荀儒林前至朗陵,勸說李文達與都尉、許將軍共擊呂布時,其說詞全是在勸李文達從投孫侯,而一字未言從投荀侯么?荀侯與孫侯莫逆,都尉萬不可為此生隙!”
李通部曲中建議李通投靠孫堅的那些人,大多與孫兵的將校常有聯系,因是,荀愔前時去朗陵對李通說的話,孫策、孔德等人皆知。
孔德說得很有道理,孫策本來也不是小肚雞腸的人,因是,對“挑撥豫、徐關系”的“讒言”,他一笑置之,渾未放在心里,沒有當回事兒。
呂布攻破朗陵,縱兵搶掠三天。
雪停了后,等到路上雪化,呂布沒有再還圍平輿,而是分兵四出,拔陽安、克北宜春,取安城、下慎陽,沿汝水向東南去,一路攻城略地,旬日間,又接連打下安陽、新息、褒信等縣,加上之前攻占的吳房、灈陽、西平、定潁,除了弋陽、期思這兩個位在淮水南岸的縣得以保存之外,汝南境內汝水以南的諸縣,至此,盡數落入呂布手中。
十一月中,呂布又遣紀靈、張遼等渡汝水北上,攻陷了原鹿、富波兩縣。
張遼為許顯敗后,繞道南下,數日后,到了朗陵,早已與呂布會合。張遼沒有完成阻擊許顯南下救援李通的任務,但呂布也沒有怪罪他,畢竟朗陵已經被攻下,而且當張遼與許顯相持於葛陂東西時,他一直沒有讓許顯能夠兵臨平輿城下,也算是大功一件。——當然,呂布等人自是不知,許顯之所以沒有擊破張遼,兵至平輿,實非不能為,而是不愿為。
原鹿、富波兩縣在汝南的東南邊界,南臨淮水,與阜陵國的寥縣、陽泉縣接壤,東北鄰潁水,過了潁水,經慎縣,行約百余里便是沛國的南部地域。孫堅在沛南沒有放什么兵馬,為使沛南、進而使與沛南接壤的下邳不受威脅,許顯又一次渡過澺水,筑營在了潁水南岸的汝陰。
天氣越來越冷,到了休兵的時候,呂布、孫策、許顯,彼此雖未明言,行動卻很默契,許顯筑營汝陰,閉壘不出,打下了原鹿、富波兩縣后,呂布也不再出兵攻掠,孫策亦收兵平輿。
混戰月余,汝南暫時平靜起來。
一番鏖戰,互有勝負,總體來說,呂布穩占上風,他雖未能攻下平輿,卻趁汝南、豫州兵多集於平輿的機會,先后趁虛攻占了汝水兩岸的十三個縣,已經得有了汝南的半郡之地。
呂布本是駐兵在朗陵,后聽人說褒信一帶是春秋時的呂國故地,現其境內尚存呂國遺跡,有一名叫大呂亭者便是,呂布自以姓呂,又喜大呂之亭名,遂從朗陵改駐褒信。在褒信,他遣人傳書給袁術,信中寫道:布先為將軍報家仇,又為將軍取汝南,將軍意何如?
報家仇者,呂布說的是董卓被他所殺,取汝南者,說的不是汝南郡,是指汝水以南的半郡地將軍意何如者,很明顯,呂布這是在要求封賞。袁術給了他回應,表他領汝南太守。
消息傳到,呂布嫌太守的職位小,意不足,私與部曲言:“吾溫侯,儀同三公,旬日屠城十余,所向無當,不能兼豫州牧耶?”
這日,孫堅從河內返回,到達平輿的當天,他傳州報一道,遣人急送去給荀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