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請教仲德公,公定有遠謀,操敢請聞之。”
“於今我兗四面受敵,君以為孰重孰輕?”
兗州的北邊,田楷在平原郡,東北邊,濟北境內盡黃巾,東邊是徐州,南邊是豫州,徐、豫是盟友,孫堅的勢力現今又已延伸到河內,而河內處在兗州的西南邊。程立說“四面受敵”,一點兒也不夸大。——事實上,要非是因為兗州目前所面臨的局面是如此的危險,鮑信大概也不會提出逐劉岱的險策。
曹操答道:“田楷的大敵是本初,孫文臺恃勇貪進,汝南為呂布侵半,他兩人為輕,黃巾與徐州為重。”
“君意與我同。那我再問君:徐州與黃巾,孰輕孰重?”
“黃巾以抄掠為資,雖有墾種,不能持久,到底流寇而已,此一時之賊,輕也;徐州攬士心,收流民,興教育,練精兵,日漸本固,據占泰山、淮河之險,虎視兗東,誠吾州大患,重也。”
“孟德,君與鎮東是故交,直到近些月來,君二人還書信不斷,鎮東其人何如?”
這是繼袁紹之后,短短的幾天內,第二個人問曹操對荀貞的觀感。曹操沒有用回答袁紹的話回答程立,他說道:“許子將昔言貞之是‘荒年之谷’,以今觀之,不如說是‘亂世之雄’。”
“不錯。徐州養民力、募精卒,鎮東積極進取,冀、幽一戰,本初雖勝,伯珪實力猶存,二人皆無力東顧,此又乃天賜徐州之良機,孟德,以我看,最晚明年春時,他就會再次用兵。”
“公意甚是。”
“當他用兵之時,就是君安定州內之機!”
“……,仲德公,此話怎講?”
“鎮東如果用兵,只有兩個方向,要么是青州,要么是兗州,吾料他定會北進濟南。孟德,君可提前布局,屯主力於臨邑、谷城,詐以擊濟北黃巾為稱,稍與作戰,而待鎮東與濟南黃巾交戰正酣時,引兵南下,與山陽、濟陰合攻,奪復東平、任城,然后再還擊濟北,迫逐濟北黃巾北入濟南,或西入泰山。如此,敵我攻守之勢頓易,可徐徐圖復泰山矣。”
曹操大喜,右手握拳,擊在左掌之上,說道:“仲德公!真妙策也!”
荀貞是兗州最大的外患,那么,要想安定兗州,最要緊的就是得判明荀貞下一步的動向,這樣才好早謀應對。陳宮判斷荀貞下一步會進攻濟北,程立則判斷荀貞下一步會進取濟南。
因為兩個人對此的判斷不同,所以兩人分別提出的對策也就不同,陳宮建議曹操眼下的重點應放在不使東郡受黃巾侵擾上,程立則認為應趁荀貞北取濟南的機會,先把東平、任城收復。
那么,陳宮和程立的判斷,誰會是正確的?
之前在陳宮說他的判斷時,曹操雖然沒有反對,但其實心中就并不很贊同,這會兒聽了程立的判斷后,他更傾向於此,認為這才是對的。
荀貞志向遠大,他的眼光不會只局限在徐、兗二州,必然是盡收東夏於眼底,換了是曹操的話,他自問之,他也一定會選擇濟南為下一步的攻略方向。
這是因為,如果能把濟南打下,那么青州除了平原郡之外的其它地方就都等於是盡入囊中了,收益要遠大過打濟北,此為其一。
其二,陳宮說,“西攻濟北,可以把濟北的黃巾逐入青州、東郡,不用死戰,并借機耗青、兗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好也是先把濟南打下。把濟南打下后,就等於是斷絕了濟北黃巾向濟南這個方向逃竄的道路,那么濟北黃巾更多的就只能選擇向東郡或兗州的南部流竄了,這樣能夠更好地消耗兗州的實力,有利於徐州接下來對兗州的攻略。
盡管傾向程立的判斷,但程立話中有一點,曹操卻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