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攻不說,自許顯、荀敞部到后,夏侯惇就沒再敢強攻過,只說搦戰、用計。
之前夏侯惇曾佯攻過城外的許顯、荀敞營,以圖把劉備、陳褒誘出來,野戰擊破之,但誰知劉、陳壓根就不理會,夏侯惇也曾試過裝作集合主力,猛攻任城縣,而實設伏兵於道,寄望能夠擊敗來援的許顯、荀敞部,卻不料許顯、荀敞與劉、陳一個反應,也是不理。
劉、陳不肯出城半步,許顯、荀敞不肯出營浪戰,這就使夏侯惇無從下手,苦無對策了。
夏侯惇還是不了解劉備、陳褒、許顯、荀敞的脾性,此四人沒有夏侯惇的勇猛,亦不如曹操多謀,可他們四人有一個共同的優點,即是:穩重。
劉備、陳褒不是冒進的人,許顯、荀敞更非莽撞之徒,再則他們跟著荀貞久經沙場了,夏侯惇的這點謀略,荀貞以前也用過,他們又豈能看不出來?當然不會上當。
程立看向帳中,等了會兒,見無人開口,陳宮等皆在沉思,他因這才說道:“立有一策。”
曹操說道:“程公所策,必然高明,快請言之,吾洗耳恭聽。”
“泗水渡口為荀兵奪占,荀兵隨時可再有援軍來,任城此戰,以立拙見,不宜久拖,拖恐生變,輕則拔城不下,只能退兵,重則或至大敗,連累亢父不保。”
“公之所言,正我所憂。”
“是以,立以為,現今既然強攻難下,可用將敵誘出、野戰殲之的計策。”
夏侯惇聽到這里,忍不住說道:“誘敵之法,吾亦用過,城中、城外的荀兵皆不中計。”
程立微笑說道:“荀兵所以不中計者,非是因‘誘敵’之策不行,而是校尉的用法不對。”
夏侯惇問道:“此話怎講?”
“校尉領精兵,初到城下,城中、城外的荀兵俱知校尉兵鋒正銳,他們當然避之,也就所以校尉雖然數搦戰、誘敵,而他們卻皆不出。校尉之計,因是不得行也。”
“那如何才能得行?”
程立轉看向曹操,說道:“要想此計得行,必得先有一舍。”
曹操問道:“舍何物也?”
“州兵。”
曹操眉頭一動,立時明白了程立的意思,心中躊躇,想道:“程公此計小辣,我用還是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