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所以求見君侯,是有一策想進給君侯。”
“何策也?可是與侯府事宜有關的么?”
諸葛瑾搖了搖頭,答道:“不是,是軍策。”
“軍策?”
“正是。”
“說來聽聽。”
“君侯而今用兵兗州,與曹東郡相持任城,謹思得一策,或可破此局面。”
荀貞點了點頭,示意諸葛瑾往下說。
諸葛瑾於是繼續說道:“公孫伯珪現在南敵袁本初,近則有劉幽州為脅,他一定急求外盟,雖說他敗歸幽州了,可田楷,其所置之青州刺史,卻仍駐兵在平原。君侯何不遣一使,與田楷密聯,許以盟約,請他由平原南下,擊襲東郡?這樣,曹東郡后院起火,他就只能舍棄任城,回援東郡了,君侯與兗州的相持僵局自也便隨之而解。”
荀貞聽了,心道:“子瑜到底年輕,政治上的敏銳性、全局觀還不夠好。”
和成年后的諸葛亮相比,諸葛瑾原本就不是以謀略見長,而是以德度風雅傳名的,他想出的這個計策,看似可行,實則不可。單從軍事角度看,這個計策可以用,與驅濟北黃巾西向東郡可謂異曲同工。但上升到政治層面,此計便是能不用,最好不用。緣故很簡單:公孫瓚凌欺士族,恃兵自雄,和他這種人結盟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損荀貞在士人中的聲望。
事實上,公孫瓚在戰敗之后,就遣過人來徐州,想要與荀貞結盟,他從幽州南攻冀州,荀貞從徐州西攻兗州。荀貞模棱兩可,沒有給他確切的答復。
荀貞這么做是出於兩個原因。
首先,公孫瓚敗是敗了,實力仍有,戲志才等人皆判斷,袁紹盡管已扭轉頹勢,進入到了反守為攻的階段,可要想獲取全勝,沒個一兩年怕也是不行,這也就是說,公孫瓚至少還可以牽制袁紹一到兩年,甚而更久一點的時間,荀貞要想攻取青、兗,目前階段很需要這一點。
此是荀貞沒有拒絕公孫瓚的緣由。
其次,公孫瓚能把袁紹的主力牽制在幽、冀,使之不能大舉外援青、兗,但也只是牽制而已。
一則,幽州的富庶不及冀州,二則,州牧是劉虞,三則,公孫瓚不得幽州大士族的支持,四則,幽州的東部現為公孫度所據,這四個客觀條件決定了公孫瓚與袁紹的相爭,他是只能勝,不能輸,勝則可有冀州,一旦輸,他就難以再有與袁紹相爭的資本,亦即是:他現在已經失去了與袁紹爭奪冀州的能力。
“他從幽州南攻冀州”云云,只是哄人的話,小規模的侵擾可以,大規模的入侵他是絕對做不到了。軍事上,公孫瓚的聲威已經在一場敗仗后消耗得差不多了,政治上,他又和士族不睦,荀貞為何要同意與他結盟?此是荀貞沒有答應公孫瓚的緣由。
——上次荀貞、孫堅與公孫瓚的結盟,主要是想借一借他那時兵鋒正盛的威勢。只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久的盟友,現在公孫瓚對荀貞、孫堅雖然還有用處,但用處已經不如以前大了,故此,不僅荀貞對公孫瓚的態度有所改變,孫堅也是如此,公孫瓚亦遣了人去孫堅那里,孫堅以袁術、呂布侵略汝南,他無力盡取河內、攻冀州為由,拒絕了公孫瓚的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