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邊高平、湖陸逃來的百姓,如似潮水。
伊興哀憐民生之苦,當即做主,把他們悉數放入城中。
他是郡督郵,權高位重,縣尉雖覺他此舉不妥,但不敢阻止,也只能由之。
方與在濟水南岸,從方與向東去,沿著濟水,行約三四十里,即是泗水。
兩水在這個地方交匯。
泗水是一條大河,流經兗州的東部和徐州的北部,它在兗州境內的流向,是南北方向。
高平與湖陸兩縣,俱在泗水的東岸。
伊興與張希、方與縣尉商議。
伊興認為:“欲守方與,當仗泗、濟。眼下之計,第一要務,便是須得先把泗水西岸的渡口守住!只要渡口不失,方與就可無礙。”
張希、方與縣尉皆以為然。
伊興對張希說道:“我引兵八百,趕去守衛渡口;君與縣尉,可在城中為我策應。”
張希應道:“君此高明策也,正該如此!”
於是,伊興引八百兵士,於當天下午出城,前去泗水西岸。
離西岸還有十余里,見有大群的百姓,男男女女,攙老攜幼,從泗水方向而來。伊興停下兵馬,喚來了百姓數人,詢問之,乃知高平、湖陸兩城,一個被破,一個投降,卻是已經皆歸了徐州所有。徐州兵不但已經開始渡河,而且前鋒已經上到泗水西岸了。
伊興登高眺望,果見前邊遠處,煙塵處處,顯應是徐州的前鋒騎兵。他懊惱不已,深悔沒能早一點趕到渡口,事已至此,無奈之下,只能折回。
來回四五十里地,待將返到方與城外時,伊興的部眾已是疲累不堪。
擔憂遙遙吊在后頭的徐州前鋒隨時可能會發動奔襲,伊興不敢在城外多留,催促部眾加快速度。卻才到城下,忽聞得城中鼓噪。伊興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連忙遣人趨近查探。很快,那人回來稟報:“城中有徐州奸細作亂,城門被他們奪下了!”
原來,那早前被伊興放入城中的難民,其中混了不少徐州兵的戰士。
伊興駭然變色,有心率部進攻城門,把城奪回,然而部曲俱皆疲憊;可如不進攻,徐州兵的前鋒就在后邊不遠,方與城定會失陷無疑。
遲疑猶豫的片刻,城頭上丟下首級兩個,一個是張希,一個是縣尉;旋即,地面震動。
伊興顧不上張希、縣尉之死帶給他的震駭,向后看去。
數百徐州兵的前鋒精騎現於他的眼前。
一騎當先,電光火石功夫,已到伊興及其部眾前。
伊興的部眾發一聲喊,盡四散潰逃。
那騎長矛戳刺,把伊興殺於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