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狐貍都是黃色,皮毛尋常,且臟兮兮的,很不好看。
楊章瞟了眼,笑道:“賞給你們了!”
濟陰、山陽接壤,楊章很熟悉山陽的地理。
此亭名叫金亭。過了此亭,再走不到二十里,即是昌邑縣城。
楊章收起弓矢,心中想道:“府君囑咐於我,說曹東郡言道:徐州兵或會搶占梁丘城,以遏我部的道路。然我昨日遣出的斥候,今晨歸來稟報,說梁丘城尚在山陽郡兵的控制下,山陽郡府的五官掾檀節親帶了兵馬四百,守衛甚嚴,內外并無徐州兵的身影。
“莫徐州兵是因為被東緡縣阻隔,故此不得在我部到前,將梁丘搶占么?若果是如此,曹兗州又何必兵分兩路?只管一路從定陶而出,往援昌邑,不就行了?”
楊章知道曹操有擅長用兵的名聲,倒也不因曹操的任城之敗而就小看於他,反復思量,來回斟酌,又想道,“曹兗州非不知兵者,他既然認為徐州兵會搶占梁丘,那么就必然有他的道理。我不可大意。當再遣斥候,前去打探,務必要探查透徹。”
就暫駐不前,又選了斥候數人,命往梁丘打探。
梁丘在昌邑城西南的三四十里處。
楊章的部曲,現下也在昌邑城的西南方向,正好位處在昌邑、梁丘一線的中間往東。如果把楊章現在所處的位置,和昌邑、梁丘這兩個位置,互相連成線,三點恰形成一個三角形。
換言之,如是不顧梁丘,楊章徑直趕赴昌邑,而徐州兵卻在梁丘的話,那楊章部隊的后背就等於是暴露給了徐州兵。這是兵家大忌。也就難怪他這般小心了。
遣出的斥候中午歸來,稟與楊章:“小人等到了梁丘,沒能入城,但山陽郡府的五官掾檀公,在城頭與小人等進行了對話。據他說,近日以來,一直都沒見有徐州兵出現附近。”
楊章徹底放下了心,一邊派人趕緊回定陶稟報吳資,陳說梁丘還在昌邑之手的事情,請吳資考慮要不要再遣兵馬來援昌邑;一邊率領部隊,開始繼續東進。
行到近暮,昌邑城池已可遙見。
昌邑是座較大的城,縱橫皆六里,周長十余里。
在城邑縣東南方向十里許處,有座山,就是山陽郡主簿劉巍提到的“陽山、金鄉山”兩山中的陽山。在陽山的西北五里外和北邊不遠,又各有兩山,一名葛山,一名魚山。因為陽山在諸山之陽,故得此名。早年間,山陽郡的郡城便在陽山下。
陽山以美石眾多出名,和葛山、魚山,并肩聳立,拱衛昌邑的西北。
因為此數山離昌邑都不遠,故而,在看到昌邑縣城的時候,這幾座山黑綠的峰體,也映入到了楊章的眼簾。
西北群山,北為濟水,昌邑坐落其中。
水光山色,景色優美。
楊章記起他小時候,他的父親曾帶他來昌邑訪友。
昌邑縣內行人如織,人聲鼎沸,端得摩肩接踵,揮汗如雨,入城之時,亦如而下,是傍晚的時分,縣中各里的百姓,家家升起炊煙。
那種熱鬧、喧嘩而充滿煙火氣息的市井味,使楊章深深銘記,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