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說道:“如果擔心東郡陷入危局,明公大可以擇將增援夏侯校尉等,以補充東郡的守御兵力,又何必非要明公親自帶部,返去東郡?明公乃我一軍之主,若從程公之言,果真撤回東郡,乘氏的駐兵,士氣定然低落,濟陰則不保矣!”
他下榻在地,語氣慨然,對曹操說道,“明公,徐州兵連斗旬月,轉戰我兗南北,師老兵疲,‘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此是之也!宮之愚見,當此時刻,明公萬不可撤回東郡,而應固守乘氏,以待時機。”
程立、陳宮兩人的觀點,都有道理。
但還是那句話,如果不戰而走,就這么撤回東郡,那么曹操勢必將會失去兗士之心。
曹操是個有遠見的人,絕不會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利害得失,他於是接受了陳宮的建議。
曹操對陳宮說道:“公臺此謀,正合我意!”
乃遣敗軍歸來的劉若、史渙率兵數千,離開乘氏,西入東郡,加強東郡的防御。
曹操則領主力,屯駐乘氏,以觀荀貞接下來的舉止。
荀貞接下來沒有什么舉止。
徐州兵打到現在,的確是已經有點打不動了。
擺在荀貞面前的,如今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從廣陵郡調徐榮的部曲來援,然后再接再厲,攻打乘氏,以圖濟陰;一個是就此罷休,鞏固戰果,等力量積蓄夠了,再與曹操決戰,看看兗州究竟會歸於誰手。
戲志才、荀攸、張昭等人,有的主張前者,有的則傾向於后者。
兩邊的代表分是戲志才和張昭。
戲志才支持前者,張昭極力贊成后者。
張昭提出來:“兗州是人文大州,山陽等郡,俱名流薈萃。明公今雖打下了山陽,但是兵爭容易,收人心難。人心若是未得,一場敗仗,可能就會把現在大好的局面毀掉!兗州兵盡管數敗,曹東郡在乘氏,兵馬尚有數萬。曹公知兵能戰,程立、陳宮,智謀士也;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等輩,戰將也。我軍如強要攻之,誰也不敢保證就一定能打贏。昭竊以為,宜留大將鎮守昌邑,然后收拾山陽等郡的士民之心,候以來日,再圖濟陰,這才是穩妥之策。”
在昌邑城外的營中,荀貞連著幾天舉行大規模的軍議。
眾人議論紛紜,爭辯不休,一直不能得出結論。
戲志才、荀攸私下問荀貞的意見。
說實話,荀貞也很猶豫。
山陽郡,荀貞本來是不想打的,可聽從了戲志才的建議,遂得山陽全郡,還把亢父順手接收。
現在,戲志才又堅持繼續打濟陰,那會不會仍然還是他對?
若調徐榮部來,打濟陰,對徐州兵確實是有有利的一面,便是兗州兵的士氣不高。
可曹操擅長用兵,荀貞絕不會因為他的一些失敗就小覷於他,張昭說的也對,萬一打了敗仗,山陽等郡的士心未收,——何止未收,從劉巍、檀節、伊興、張希,還有鮑信等人的反抗行為,以及張儉不愿見荀貞的舉動可以看出,至少是兗州的部分士人,對荀貞的排斥且是相當的強烈,一個不好,還真的是極有可能是會把辛苦打下來的這個局面給敗壞掉。
就在荀貞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個使者從南邊的豫州而來,求見荀貞。
卻是孫堅派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