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孫堅愿意、也能夠援助荀貞與曹操爭奪濟陰的一個緣故。
再一個緣故,則是與豫州的利益有關。
豫州的北接兗州,南接荊州,西接司隸校尉部,而與兗、荊、司隸校尉部之間,都缺天險為障,誠然乃是四戰之地。
當下,荊州的袁術,用呂布侵占汝南半郡,是北邊有敵。
為了改善豫州的戰略環境,擴大縱深,孫堅雖是打下了河內的一部分,但卻未能把河內郡的黃河兩岸盡數占下,實也是對豫州西邊的戰略環境改良有限。
北邊與豫州接壤的陳留郡、濟陰郡、山陽郡,全是兗州的大郡,曹操此人,又非庸才,若是被曹操穩固住了他在兗州的統治,可以預見到,豫州的北部也會將陷入到敵兵臨境的局面。
那就是三面俱敵了。
而且北邊曹操、南邊袁術與呂布、西邊河內的后臺是袁紹,三面都是強敵。
每思及此,孫堅就輾轉不安。
所以,荀貞這回與兗州開戰,從接到這個軍報的頭天起,孫堅就一直在密切關注著徐、兗的戰局。山陽被荀貞攻下、荀貞進至昌邑,和曹操對陣於昌邑和乘氏的消息傳到豫州之后,孫堅經過反復的考量和與帳下謀臣、將佐的幾次商議,最終做出了幫助荀貞的決定。
他是這么想的:如果能夠幫助荀貞擊敗曹操,打下濟陰,豫州與兗州接壤的地方就只剩下陳留郡了,陳留張邈徒有高名,無有軍干,那豫州對兗州的威脅,幾乎就可忽略不計了。
如此,解決了豫州北邊戰略環境的安全問題,他就能夠全力南攻呂布,收回汝南全郡,視情況而再用兵河內,爭取把黃河牢牢地掌握住。這樣一來,北邊、東邊是盟友荀貞,西邊,或者說西南邊有黃河為險,豫州整體的環境就能得到很好的改變。
與潁川郡接壤的南陽郡,民口眾多,郡中富庶,孫堅下一步的計劃,便是進攻南陽,與袁術開戰。只要能把南陽打下,孫堅部下多是南人,熟悉、也習慣南方的天氣、地形,他就有信心再與劉表爭奪荊州;隨之向西,再打回他的家鄉去,攻占揚州。
豫、荊、揚三州入手,加上兗州、徐州、青州,就等於是黃河以南、以東的地區,悉在他與荀貞的控制下了,孫堅自度料之,然后他與荀貞合兵,大概就可與袁紹等決戰黃河了。
卻是說了,孫堅雖然被士大夫們輕視,被那些高門、名士認為是武夫而已,但孫堅一時之雄,對而今天下的大勢,自然也是有他的認識和看法的,對豫州以后的發展,他亦是自有主見。
對孫堅的心思,對他為何兩次提出幫助徐州,進攻兗州的原因,荀貞能夠猜到。
聽孫暠轉述完孫堅的話,荀貞沉吟稍頃,做出了決斷。
他對孫暠說道:“文臺如有余力,可以助我的話,那當然是最好不過。”
同意了孫堅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