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軍報的內容,其實不僅是關於冀州的袁紹,還牽涉到了公孫瓚。
去年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一戰以后,公孫瓚兵敗北撤,但是公孫瓚的實力猶存。
因此,便在今年開春,也即徐州進兵兗州的幾乎同時,公孫瓚就卷土重來,再次南下冀州,在甘陵國東北邊與平原郡交界的渡口龍湊一帶,與袁紹部發生了第二次爭冀的激戰。
甘陵國的西南部分與魏郡的東北角接壤,而魏郡是袁紹現下的大本營。
單從發生戰場的地點來看,似乎幽、冀之間,仍是公孫瓚占著進攻的主動權,但是這一場戰爭,卻如界橋之戰一樣,依舊是以公孫瓚部的落敗告終。
公孫瓚盡管失敗,在這一場戰爭的結尾,卻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軍報中寫道:袁紹方勝,宴於薄落津,而席間接報,魏郡兵叛,與黑山軍合,占據鄴城。袁紹部將,家屬或有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紹容貌自若,不改常度。黑山有將陰附袁紹,乃護袁紹及諸將家眷,送於斥丘。袁紹遂進兵,攻復鄴城。
荀貞、荀彧、戲志才、陳群等是何等樣人?
只從軍報里的這短短的幾句話,就猜出了鄴城為何會在那個時候生亂。
戲志才說道:“界橋戰時,聞黑山軍就相助公孫伯圭。這支與魏郡的叛兵合力,打下鄴城的黑山軍,定也是如界橋戰時一般無二,在響應公孫瓚無疑。
“說不定,其攻打鄴城之舉,是早在龍湊戰前,就已經與公孫瓚約定好的。袁本初的親眷及其帳下諸將的家眷,多在鄴城,若是在龍湊大戰之際,袁本初忽然接報,說鄴城失陷,其本人縱是再深沉鎮定,料其部將必然驚慌大駭,軍心就一定會亂;公孫伯圭趁機攻之,袁本初敗之必矣!惜乎,公孫伯圭部敗之太速,而鄴城失之過晚。”
袁紹盡管對黑山軍發起過幾次的進攻,而且幾次的進攻多取得了勝利,可黑山軍并不是一支軍隊的稱呼,而是一個集團的稱呼。頂著黑山軍名頭的冀州民軍,小的不提,只那部眾較多的,少說就有一二十支,初起兵最盛之時,號稱百萬之眾。袁紹能打敗、擊潰其中的一支、兩支,或者幾支,但在不盡全力的情況下,卻也是無法將之盡數消滅的,而且每當戰不利時,黑山軍都會躲入綿亙數百里的太行山中,以避袁紹軍的鋒銳,這又加大了剿滅他們的難度。
是以,黑山軍現存的實力仍然是比較強的。就如那曾敗於荀貞、后從朝中討了一個平難中郎將官職的張飛燕,而下便是其中最強的一支,也是黑山軍名義上的統率,只他帳下就有部曲數萬,騎兵數千。——荀貞、戲志才等極度懷疑,打下鄴城的那支黑山軍就是他派的部隊。
誠如戲志才所說,若是在公孫瓚與袁紹龍湊戰時,黑山軍能夠及時地打下鄴城,龍湊之戰的戰局還真是極有可能會被改變。
甚而,不止是改變這一場戰斗的結局,在老窩被抄、后撤無路,而前有公孫瓚大勝之軍的情況下,袁紹只能向東,進入東郡,換言之,冀州大概就要易主,至少是被公孫瓚暫時占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