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邑城北渡過泗水,朝西北而行,因此次是去剿賊,并非是為什么緊急的軍情,故是路上可以不用著急,依照標準的行軍路程,日行六十里,兩天后,高素等部到達了乘氏縣城。
大野澤便在乘氏東北,距只有乘氏三四十里。
此澤,是兗州境內現今最大的一片澤水。
濟水、濮水、汶水、黃河的一條支流,全都匯入其中。
澤占地南北百余里,東西亦近百里。
站在澤邊的高地上眺望之,但見碧波粼粼,觸目所及,盡是澤國,仿似無邊無垠,中有小島數座,島上林木蔥郁,宛如灑落水中幾瓣貝殼,碧綠可愛。
初夏的時節,澤水略些渾濁,但仍還有春時的澄青,陽光照在其上,浮光耀金。
往日太平年間,澤上常有葉葉的風帆,或為游玩的士人所坐,或為打魚謀生的鄰近鄉人所駕,百舸爭流,更是給眼前之景添上幾分美麗。只是近年來,自此澤被賊寇占據以后,玩景的士人、打魚的鄉民都幾乎已然絕跡,再有小船出現,那大多也是賊人所乘。
對於此澤,荀貞其實本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只是因為此澤現下的名字,與他前世所知的那片大澤尚不一樣,所以月前,當他麾兵進攻乘氏的時候,他才沒有對此澤過多的關注。
在原本的歷史時空中,從現在這個時間段,往后推移數百年,到五代至宋年間,西邊的黃河會相繼出現三次人為或天然的大的決口,河水最終奔騰傾瀉入北邊壽張縣境內的梁山腳下,在其周圍形成了一處洼澤,而這處洼澤將會與大野澤連成一片,所形成之新的、更大的那片汪澤,便是鼎鼎大名的“八百里水泊梁山”。
當然,現在的大野澤還沒有后世的梁山泊占地那么廣闊,不過南北、東西皆百里上下的遠近,實也是不小的范圍了;要知,兗州境內最小的郡,任城國,其所占地的面積也只彼此稍大。
卻說高素、馮鞏、萬潛領兵到達乘氏縣外,新任的濟陰太守劉馥已率郡兵五百,在縣中等候。
劉馥接報,迎出城去。
隨著劉馥出迎的,除其屬吏之外,還有兩人,即乘氏本縣的大豪,李操、李進兄弟。
兩邊相見。
馮鞏恭謹地行禮,高素也行了個禮。
兗州新得之地,徐州等同是外來的“占領者”,不能如漢家往常的故事,為了能夠盡快地穩固統治,州郡的吏員無法悉數從本地辟除,是以,劉馥的屬吏,半是從徐州調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