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把陳宮來信的內容簡單地轉述與與眾人聽,說道:“公臺來信,約我與孟卓聯兵,一起反攻濟陰。他在信中講了‘三勝’,徐州兵久戰疲憊,且如今分兵駐守濟陰、山陽、任城、東平、濟北等各郡,相比月前與我軍交戰之時,他們的兵力已經分散,而反過來,我軍的兵力卻可集中用於一地,可以以眾擊寡,此我之一勝也;他前時與呂布通信,呂布愿與孟卓的別部共攻汝南,以此,在我軍反攻濟陰的時候,孫堅部的豫州兵就無法支援徐州兵,等於是斷掉了徐州兵的豫州外援,此我之二勝也;州府萬潛,因高素殺張長、劉馥殺李操,以及徐卓等在各郡侵害右姓,幡然醒悟,已然撥亂反正,答應潛為公臺之內應,此我之三勝也。
“程公、卿等對此有何意見?請暢所欲言!”
畢諶與萬潛以前并為州府的首吏,兩人是同僚,而且言語投機,交情也還不錯,聽到萬潛反正,甚是喜悅,撫須說道:“我就知道萬君從附徐州,是逼不得已!果然如此,今他不顧身在敵營之危險,毅然決定為明公內應,重新歸來,……明公,足可見兗士人心之向背!有萬君為明公潛通消息,山陽、濟陰之虛實,明公可盡知矣!”
曹操說的是萬潛肯為陳宮的內應,畢諶豈會不知陳宮棄曹操而投張邈這件事,實是對曹操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故到了他的嘴中,卻是成了萬潛“毅然決定為曹操內應”了。
曹操說道:“子禮,你是贊成與我軍與孟卓聯手,共擊濟陰么?”
畢諶沉吟說道:“明公,聽你剛才說,公臺信中講到的‘三勝’,似乎是頗有道理,然諶不知兵,具體是不是同意公臺,與陳留聯兵,還是請程公、伯寧講講他們的看法吧。”
曹操便問程立、滿寵,說道:“程公、伯寧,你兩人怎么看?”
程立說道:“明公,時下的形勢好有一比。”
“何比?”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曹操已知程立之意,問道:“此話怎講?”
程立說道:“公臺信中講了如果打濟陰的話,有三勝;如果不打濟陰的話,明公,對我東郡而言之,對明公而言之,則會有兩弊。”
曹操說道:“公所言之兩弊,我知矣!一則,東郡不足以養兵,暫時可以支撐,久則兵馬必散,即使不散,沒了糧餉發給兵士們,軍紀、軍法也就無法再嚴格地要求他們,勢將形如寇兵矣!不但會擾亂地方,且臨戰用到彼輩之際,也將無有什么戰力。兵不堪用,此一弊也。
“荀攸、李瓚、劉馥、荀悅、徐卓等人,俱非庸才,或以權謀矯出,或有治能,或博學而有清望,今如不及早反攻,兗州之民心,遲則一兩年,短則一年,也許還真就能被他們收攬到,——劉馥方任濟陰郡,即剿滅掉了大野澤的賊寇,周邊縣鄉的百姓自此不再受賊寇掠奪之苦,我聞之,他的名氣可是一下就在濟陰響起來了!徐卓在濟北,雖然侵害到了右姓豪族,可他分田於徒附、招撫流賊,卻亦是頗得百姓們的交口稱頌。民不附我,此二弊也。
“程公,我說的對么?”
曹操帳下的兗州人不少,除掉程立是東郡人外,畢諶是東平國人,滿寵是山陽郡人,還有別的一些,分別來自濟北、任城等郡,比如呂岱,就是任城國人,他們而下雖是跟著曹操撤到了東郡,與他們各自留在本地的親朋好友卻一直都有書信來往,故此,曹操如今雖是人在東郡,但對兗州別郡目前的情況,都還是相當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