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裝車的,是他準備送去給呂布的,拉到自家糧倉的,當然就是他干這一趟活的油水了。
卻為何以陳糧換新糧,也就罷了,還把三萬大石,換成了一萬八千大石?
難道李業就不怕被呂布發現,告他的狀給袁術么?
要知,袁術既然給呂布送糧了,那么自然會隨著糧食,有袁術的回信一并給呂布送到。信中,袁術可是講明了,給呂布的糧有三萬石之多的。
李業還真是不怕,因為雖然換成了一萬八千大石,但這一萬八千大石,卻也算是三萬石,只不過,這個“石”,是“小石”。——袁術的信中只是說了三萬石,可是沒有說大石、小石。
大石、小石,都是當下常用的計重單位。一大石,重為一百二十斤,約為后世的六十斤;一小石,重為七十二斤,約為后世的三十六斤;兩者之比約為五比三。——之所以會有兩種計重單位通行,這是為了方便計算農業的產出,通常來說,一大石的粟,能夠舂出一小石的米。
三萬大石,便是三百六十萬斤;三萬小石,是二百一十六萬斤。
大石換小石,也就是說,李業這回不但把自家倉中的陳糧換成了新糧,還從中額外撈到了一百四十四萬斤糧,折合一萬兩千大石。
海內未亂之時,漢家每個兵卒的每月供糧,多是兩大石,一萬兩千大石,夠六千兵卒食用一月;夠給呂布的那兩千兵卒食用三個月,而事實上,現下戰亂已久,很多地方軍閥的部隊,根本不能做到每月每兵供糧兩大石,省著點用,這些糧,足夠兩千兵卒吃上四五個月的。
忙乎了整晚。
第二天,李業雖是一夜沒睡,倒是精神煥發,又去營中,選了兩千兵卒,照換糧的成例,把那兵卒中的精壯,自留莊中,換上徒附中的羸弱充當兵士,然后這才心滿意足地將兵與糧,一道交給他的兩個親信,命之代替他,送去汝南,給呂布。
……
數日后,呂布收到了袁術送來的糧、兵和信。
看信中說,給他了糧三萬石,兵兩千人,呂布本來還挺高興,不料在親眼見到了糧、兵以后,卻是大失所望。
呂布顧與魏越等人,怨聲說道:“漢家供給兵糧,素以大石計量,哪里有以小石充數的?袁公路信中說糧三萬石,竟是小石!這是在拿我當猴子耍弄么?且小石也就小石吧,又盡是陳糧,都發霉了,這如何能給兵士吃用!又那兵卒兩千,泰半老弱,……”
他指向松松垮垮,勉強列成隊形的那兩千兵卒,說道,“你們看,連個隊都列不好,……哎喲,哎喲,那一群兵,個個白胡子,頭發掉的發髻都扎不住,怕不都得六十多了?這哪里是給我兵,明明是叫我給他們養老!袁公路真是欺人太甚!”令魏越等,說道,“你們去細細挑揀,把那些老頭、小孩,不堪戰的,統統趕走!省的我見到心煩。”
魏越等人應諾,問道:“那糧呢?”
呂布想了下,說道:“也篩檢篩檢,能吃的留下,不能吃的,倒去城外河里!”
一將建議說道:“明公,現在春天,青黃不接,民間百姓多有挨餓的,不好給兵士吃的糧,與其倒掉,何如開個粥場,分給貧民?或許能因此而活不少百姓啊。”
呂布看去,見提建議的是高順,隨口贊了他一句,說道:“你卻心善。”應允了,說道,“那就按你說的辦!”
出來看袁術送來的糧、兵前,呂布正在與諸將商議攻打潁川之事,既看過了兵、糧,呂布便返回縣寺堂中,繼續與諸將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