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生長并州,少年時為鄉中輕俠,后來從軍,征戰至今,已有一二十年,不管是治軍,抑或是用兵打仗的方略,還都是有一套的。他的這個攻打潁川、殲滅孫堅援兵,之后再取平輿的戰術方略,的確頭頭是道。不僅考慮到了敵我雙方部隊的優劣,而且與他早前相較,於政治上也有不小的進步,至少知道了借重張邈、陳宮等大名士的清譽,來減輕潁川士人的反抗。
當然了,計劃得是不錯,能否得到實現,這就需要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會是怎么樣的了。
給張遼、郝萌等將下達過命令之后,便與次日,侯成、曹性留守,其余出戰的各部離城,在呂布的親率下,潛行往去潁川郡。
呂布因喜“大呂亭”這個地名,故此他的駐帳之地,后來選擇了大呂亭所屬的褒信縣。褒信縣的位置,比較靠汝南郡的東邊。從此縣出發,沿汝水南岸一路向西,過安城、慎陽、北宜春、陽安、吳房、灈陽等縣,總計行約二百里,即至與潁川郡接壤的西平縣。
西平縣於春秋之際,是柏國之土,現今縣之西北,鄰潁川之處,尚有一亭,名為柏亭。
在其縣內,現又有一亭,名叫棠溪,有一水,名叫龍淵。
這個棠溪和龍淵,在戰國的時候,都是相當出名的。
戰國時期,西平此地屬韓國。韓國的劍,以堅利而聞名當時,是所謂“天下之寶劍,韓為眾”,戰國時的縱橫家蘇秦又說“韓之劍戟,出於棠溪”,此“棠溪”,即現今之此棠溪亭。棠溪在那個時候產鐵,而且產的都是好鐵,號稱“天下之利”,韓國因此用之鑄造兵器,同時,用龍淵的水,對新鑄的刀劍加以淬煉,從而所得之兵器,銳利非常。劍有龍泉之名者,這個龍泉,實際上指的就是西平的龍淵,只不過到唐朝時,為避李淵的名諱,故而改為了龍泉而已。
呂布占據了汝南南部的十余縣后,聽說了龍淵便在西平,亦曾專門遣派軍吏,到此求劍。
只是,當下距戰國時期已遠,棠溪如今雖仍產鐵,可鐵的質量早不如戰國時期了,於今又是已入亂世,西平、棠溪的鑄劍師們,要么在黃巾亂時,或從了黃巾,不知死活,或亡於亂中,卻也是沒什么擅長鑄劍的人了,故此,呂布是一柄好劍也沒求得,到最終,那被派去的軍吏,自西平縣豪強家中,索要了幾柄他們的藏劍,拿回去算是交差了事。
這些且不必多提。
只說呂布率兵到了西平縣。
西平縣城,位處於?(wu)水南岸,與潁川郡的定陵縣大致成南北對應的方位,舞陽縣在其西北,郾縣在其東北。從西平縣城到定陵縣城,約五十多里;到郾縣縣城,約八十里左右;到舞陽縣城,約四十里。呂布把張遼、郝萌召到中軍,令他倆各引本部,與自己分兵。
郝萌引兵士千人,朝東南行,往去郾縣;張遼率兵士千人,朝西北行,往去舞陽。
呂布自率高順等部,共計五千步騎,徑過?水,北擊定陵。
卻說張遼與呂布、郝萌分兵以后,率領部曲,亦過了?水,沿著官道,朝向舞陽進發。
出褒信縣之前,呂布已經把舞陽、定陵、郾縣此三地的孫部守將、守兵的情況都打探清楚了。
因為這三個縣,皆與汝南接壤,而且其接壤之地,現都被呂布占據,可以說是潁川東南方的邊地了,故是被孫堅任為潁川都尉的弘咨,在此三縣中,俱屯駐了不少的兵馬,三城的守將亦都是孫堅部下小有名氣的斗將。舞陽縣的守將,名叫徐元,駐兵八百余人。
過了?水,張遼傳令部下,叫暫停前進。
其帳下左右的將校,不解其意,便有他素來親近的一人,叫做楊松的,問他說道:“將軍,為何才過?水,離舞陽尚遠,就叫部隊停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