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派去給荀貞送信的,是他的親信部將,名叫陳寶。
荀貞認識此人,往日孫策在豫,逢年過節,常會不辭路遠,給荀貞奉獻禮物,那押送禮物來徐之人,往往就是陳寶。荀貞收下孫策的信,沒有立刻打開觀看,而是先親熱地問了問陳寶路上的辛苦和見聞,問罷了,叫人帶他下去休息,然后這才拆信觀閱。
卻是才看信數行,荀貞神色微變,舉首看向堂外,吩咐外頭的侍吏:“請志才、文若等來。”
戲志才、荀彧、陳群等等諸人,得了荀貞的召見之令,都放下了手頭的公務,不多時,便相繼來到堂中。——他們的辦事場所都在州府,是以來的很快。
這個時候,荀貞已經把孔德手寫、孫堅落款的那信看完,示意侍從將之轉給戲志才等人閱讀。
戲志才等人一一看了。
荀貞說道:“信中言道,呂奉先率部攻潁川,張孟卓遣兵攻梁國,呂布倒也罷了,文臺推測,張邈的目的應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其意實在與孟德聯手,圖我濟陰、昌邑。我看,文臺的這個推測不錯。張孟卓的用意應即是在此!”
比起孫堅,荀貞更了解張邈、呂布。
前世讀書時,他讀到過張邈、陳宮叛曹,迎呂布主兗的故事,深知陳宮、張邈兩人,作為士人,打自心底來說,其實與王允、袁紹、袁術是一樣的,根本看不起呂布,只是把他視為“壯士”而已,“共主兗州”云云,只是說得好聽,說白了,僅僅是把呂布當做了一個“打手”,那么,由此推斷眼下,張邈的確是斷然不可能真的與呂布結盟,幫助呂布攻打豫州。
那么,這件事情的真相就極有可能是:張邈、陳宮不知用什么言語哄住了呂布,騙他說愿與他結盟,共抗孫堅,而實際上,張邈、陳宮這么做的緣故,是為了讓呂布牽制住孫堅,以斷掉昌邑、濟陰的近處外援,從而方便他倆與曹操合力,突襲進攻濟陰、昌邑和兗州的別郡。
“斷掉昌邑、濟陰的近處外援”,這話的意思是,汝南、梁國、陳國,這幾個孫堅現在控制的豫州郡國,都挨著陳留、昌邑兩郡,一旦此兩郡有事,卻是比遠在徐州的荀貞能夠更快地派出援兵。
戲志才、荀攸、陳群等盡皆智謀之士,不用荀貞多說,他們就都同意了荀貞的判斷。
戲志才面容嚴肅,說道:“原本以為,曹操新敗,張邈無有遠志,守門犬耳,料彼短日內,應是不會、也無法對濟陰、昌邑發起反攻的,卻不意張邈今竟說動呂布,牽制孫豫州,而即欲謀我兗矣!這真是出乎了我意料。”
不是張邈的作為出乎了戲志才的意料,準確說,是因為陳宮在其中起到的重大作用,而才導致了張邈會做出這等叫人沒有預想得到的事情。
荀彧想到了這一點,說道:“南聯呂布,圖謀兗州,此策應非張孟卓所能想出,聞陳公臺今在陳留,料必是陳公臺之策也。”
荀貞點了點頭,贊同荀彧的看法,說道:“文若說的不錯,這主意應是出自陳公臺。”嘆了口氣,說道,“陳公臺枉為兗地名士,素有清譽,卻為一己之利,而不顧大局,先助孟德,頑抗我軍;繼又為張孟卓出謀劃策,再興戰火。他口口聲聲,說他是為了兗人抗暴御辱,但我得兗至今,盡管還不算很長時間,可公達等人在兗州,卻是嚴格貫徹我的命令,剿滅賊寇,安撫流民,體恤民生,又何暴之有?陳公臺這么做,到底是抗暴,還是不顧兗人死活呢?”
戲志才帶著輕視的口吻,說道:“今之海內,如陳公臺輩者,多矣!說是名士,實則鼠目寸光,只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識大體!明公,卻是不必為此喟嘆。”
荀貞自知,陳宮堅持不懈地反抗自己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兗州士人的利益,陳宮口中的“兗人”,其實換個說法,稱為“兗士”才更為準確,既然知道陳宮早已是兗州士人中保守勢力的代表,對陳宮的這些作為,荀貞當然不會真的動怒,剛才那番話,也只是他有感而發罷了。
隨便感慨幾句,荀貞話回正題,說道:“陳公臺固是不識大體,但張邈此回,若真是與孟德聯手的話,濟陰、昌邑恐怕就會危險了!我意思馬上選調兵馬,馳援公達、文謙,卿等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