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又細細地問過劉馥、潘璋兩人戰敗的經過和曹操、張邈部隊的戰力、人數等等,末了,說道:“你們從定陶血戰得出,一路沒做休息,想必疲累不堪了,且先去客舍休憩。文珪,你明天就直接帶兵去梁丘城;元穎、季弼,你倆明天再來州府,咱們一起商議守衛昌邑的具體謀策。”
潘璋接過樂進所寫的給他撥兵的檄令,與劉馥、陳矯朝荀攸、樂進行了禮,奉命而出。
樂進皺眉說道:“公達,潘璋接連兩敗,且肩膀負傷,以我之見,至少暫時應該是不能再重用於他,你卻為何叫他去梁丘屯駐?”
說來樂進與潘璋是老鄉,兩人都是東郡人,但樂進對他的這個老鄉,卻一直都沒有什么特別的照顧,凡事秉公而已。
荀攸說道:“正因為文珪兩敗,所以我才把駐守梁丘的任務交給了他啊。”
“這是為何?”
荀攸說道:“知恥而后勇。文珪性烈,兩次戰敗,他一定憋足了氣,且梁丘離昌邑不遠,你我可隨時關注那里的情況,把梁丘交他駐防,你我是可以放心的。”
荀攸這話說的有道理,樂進便就不再質疑。
這會兒,堂外的天光已然大亮。
荀攸吹滅了案上的蠟燭,鋪開紙張,提筆在手,蘸了墨水,歪著頭想了片刻,開始親自給荀貞寫上稟的公文,匯報定陶失陷的事情。
公文寫就,給樂進看了,樂進無有補充和修改,便當天派人,急送郯縣。
隨后的幾天中,荀攸往濟陰灑出了大量的斥候,打探曹操、張邈部隊的一舉一動。果如他的預料,離狐、定陶兩縣先后失陷,余下的諸縣無不驚駭,幾乎沒有抵抗的,竟是大多望風而降。——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離狐郡、濟陰郡的大多數縣的令長,都還是原本的那一批人,對荀貞沒有多少忠誠之心,自然就如那墻頭草,荀貞和曹操誰入主濟陰,他們就聽誰。卻是說了,那荀貞當初為何不把這些縣令長統統換了?兩個緣故,一則,這些縣令長,不少是外州各郡的右姓子弟,沒有過錯,不好免官;二來,前番攻打兗州,兗州的大半郡縣都被荀貞打下占據了,幾十個縣,他一時也找不來那么多的合用人選去當縣令長。
在這幾天里,徐卓、李瓚、荀悅等等其它兗州各郡守相派來昌邑的馳援兵馬,絡繹到達。
有了這些兵馬的補充,荀攸、樂進守住昌邑的把握大了許多。
就在定陶失陷后的第三天,曹操的一支兵馬,入了山陽境內。
……
而差不多與曹操兵馬入到山陽的同時,荀攸加急送去郯縣的軍報,到了荀貞的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