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衢說道:“李子務所言,正是良策,明公可以采用。”
應袁術之召而來的還有劉勛等人,袁術接著便再詢問劉勛等人的意見。
最先起來發表意見的,即是劉勛。
劉勛與惠衢年歲相仿,也是四十余歲,他的個頭不是很高,中人身高,長約七尺上下,但腰圍甚寬,坐在席上,就如一堆肉山也似。
劉勛與惠衢都是瑯琊人,兩人是老鄉,——說到此處,不妨插上一句,說來這個劉勛、惠衢,他兩人的家族都是瑯琊當地的大姓,因此其族中之人,現在荀貞手下為官的,倒是頗有幾個。不過如今海內戰亂,宦海飄零,便是同族之人,而卻分別身處不同勢力,在不同主君手下為官,甚至彼此為敵的這種情況,早已是司空常見,卻也不足為奇,無需多說。
在剛才李業、楊弘、惠衢發表意見的時候,劉勛數次觀察袁術的表情。
當李業說話的時候,袁術只是神色微動,而當楊弘發表意見的時候,卻是袁術的眉毛,微微蹙起了好幾次,很明顯,袁術應該是比較贊同李業的意見,而不贊同楊弘的意見,更尤其是在惠衢說話的時候,袁術幾次點頭,這樣一來,袁術的態度基本已是昭然若揭,非常明顯了。
劉勛從席上起身,站在堂中,摸著肥胖的肚子,說道:“明公,就不說呂布是個武夫,把他表為豫州刺史,必然是難以服豫州士人,最后只會給明公招來負面影響,不利於明公實現抱負遠志,就只說呂布與明公的關系,他只是個外人罷了!與明公非親非近,又非故交,怎么能把豫州這個大州交給他去治理,封他為豫州刺史呢?
“明公啊,我說句不好聽的話,明公現在的治下之地,也不過是只有南陽一郡罷了,難不成,潁川、汝南這兩個大郡,卻竟可以讓給呂布這個外人么?若按楊長史的建議,那下吏實是不知,這到底是在籠絡呂布,還是楊長史打算想讓明公,向呂布俯首陳臣?”
楊弘急忙起身,說道:“明公,下吏怎么可能會有此意!”
袁術叫他坐下,問劉勛,說道:“子臺,那依你之見,該是如何是好?”
子臺,是劉勛的字。
劉勛說道:“以我之見,絕不可舉呂布為豫州刺史,并且應該像子務、明達所建議的那樣,立刻遣兵去搶平輿,如此才是上策!”
劉勛話音未落,又有一人離席起身,大聲對袁術說道:“以在下愚見,不可如此!”
眾人看去,這說話之人身形高大,近八尺之人,面黑如鐵,須發濃密,身體強健,相貌魁梧。
非是別人,這人正是舒邵。
那袁術、袁紹兄弟,皆有游俠之氣,因此在袁術、袁紹手下為官為將者,不少也都是頗有游俠之氣,或干脆就是游俠出身的人,舒邵就是其一。
昔年間,舒邵有一個故事,那當真是天下皆知。卻是他有一兄長,他兄長的一個朋友被人給殺掉了,舒邵知后,就為他兄長此友報仇,把殺其兄友那人給殺了,事情泄露出來之后,官寺要治罪,舒邵與其兄長兩人,便都爭相說這事是自己干下的,由此名傳海內,海內的名士們無不認為他倆重義,於是兄弟二人竟是都被免罪。
——由此一事也就也可看出舒邵的性格,他是一個輕財重義,尚氣之人。
袁術就喚舒邵之字,問他說道:“仲膺,卿何見也?”
舒邵說道:“就像楊長史說的,現在誠然是用人之際,呂奉先雖然驕縱,然其人知兵善戰,足可為明公之鷹犬也,不妨籠絡之,因此下吏認為,豫州刺史之職可以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