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兵馬,鎮戍一郡,按理說該是綽綽有余,可陳留郡的狀況有點特殊。
首先,陳留郡西邊的南部與河南尹接壤,北部與河內郡接壤,西北邊界距冀州的鄴縣不遠,其郡西的整體形勢并不安定。其次,張邈在陳留郡為長吏多年,其人雖無特別的才干,然對待士人甚是寬厚,扶危濟困,不愧他當年“八廚”之一的名號,因而他在陳留的名聲不錯。陳留郡的士人、豪族,時至於今,私下和張邈通書信的為數仍尚不少,換言之,境內實際上是存在隱憂的。
——袁紹之所以把張邈、張超兄弟弄到鄴縣去,如前所述,一個緣故也正就是因為此點。
再則,陳留和東郡兩郡是兗州諸郡中最晚被荀貞拿下的,荀貞現對這兩郡的掌控都還較為薄弱,雖然荀攸從這兩郡征辟了十余士人入州府,但十余人說實話不多,而且荀攸原本征辟的不止十余人,還有四五人,卻是拒絕了荀攸的征辟,故而荀貞在陳留的統治基礎猶尚不穩。
是以,兩千的兵馬駐扎,尤其隨著河南尹可能即將會出現大的爭奪戰事,漸漸已顯不足。
往陳留郡增派駐兵,是早晚的事兒。
既然是早晚的事兒,那么何不干脆現在就增兵過去?不費什么事,只是把需做的事情提前做了而已,并且如荀彧所說,還能起到守邊、增援河南尹的作用,確是一舉三得。
荀貞便就同意了荀彧的建議。
荀彧接著說道:“二者,阿兄遣赴洛陽的后續援兵已到洛陽,這批援軍的將校多與徐榮不相熟,這批援軍的兵士也是分別來自不同的州郡,且有黃巾降卒,平時尚可,一旦出現大戰,或有可能會出現指揮不協、配合不力等現象,因彧以為,宜檄令徐榮,命他趁現下無戰之時,多與諸將熟悉,多熟悉諸將部曲,多使先后抵達洛陽的諸部聯合作些演練,以能盡快地使洛陽現有之全部駐兵磨合完成,做到‘知己’為先。如此,戰端開時,內無憂矣。”
第二批援赴洛陽的部隊,上個月中時,就已經盡數到達洛陽。
這批援兵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王融、公孫犢部,一部分是吳霸部。
王融、公孫犢是泰山郡人,他倆是在荀貞攻打泰山郡時投附荀貞的,其二人所部兵俱泰山郡人。吳霸本是汝南黃巾的渠帥,為李通所敗,因是成為了李通的部將,其部兵都是汝南人。調王融、公孫犢部到洛陽,是因為王融的亡兄王匡,曾在諸侯討董時任過河內太守;調吳霸部到洛陽,是因為而下呂布早已被打退,汝南畢竟是孫策的地盤,不合適再留駐太多荀貞的部曲,而李通擁眾七千余家,有壯卒萬余人,這個數目不免太大。
荀貞從諫如流,亦接受了荀彧此議。
於是命幕府長史袁綏、司馬宣康,從隨軍改屯到昌邑的兵馬中,選擇敢戰三千人,即日調駐陳留郡;又令主簿陳儀起草檄令,命徐榮加緊與到洛的別部援兵之將士熟悉,命他集中各部,多做演練,以在將來的河南尹此戰中能夠打出好的配合,檄文寫就,亦當日發出。
——荀彧的這第二個建議,實是非常重要,也非常需要。別的不說,只語言這塊兒,王融、公孫犢帳下的泰山將士和吳霸帳下的汝南將士,如果不叫他們互相多做熟悉,恐怕連對方的方言,對方在說些什么,他們中的另一方都聽不懂。此兩郡多山,方言均是較為難懂的。
……
這天晚上,州府堂中,荀攸設下酒宴,為荀貞等接風洗塵。
陳芷諸女已經住進了新幕府的后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