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下見禮罷了。
楊彪問鐘繇,說道“元常,今日在宮中待了一日,你不趕緊回家休息,前來求見是為何事”
鐘繇說道“明公,車騎與郭將軍的這場內斗,皇上調解不成,早晚會造成大的禍害,恐怕還會累及宮中,繇思及此,不得安寧,因是冒昧求見明公,想問一問明公對此可有良策”
楊彪又哪里有什么良策說道“惟今之計,恐怕只有先觀望形勢,然后再遣大臣前去調和,爭取能使車騎與郭將軍兩下罷兵。”
鐘繇說到“公所言甚是若再遣大臣往去說和的話,繇有一人舉薦。”
楊彪問道“何人”
鐘繇說到“謁者仆射皇甫酈,既是車騎與郭將軍的同鄉,且其人有專對之才,足堪擔此任。”
皇甫酈亦是出身名門,其從父便是皇甫嵩。
此人確實如鐘繇所說,能言善辯論,并且眼光見識亦是不俗。中平六年,靈帝病重,任命董卓為并州牧,讓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統領,然董卓不肯從旨,皇甫酈時在軍中,因是勸諫皇甫嵩,認為董卓懷奸,判斷董卓是存了禍亂朝綱之意,建議皇甫嵩殺掉董卓。卻皇甫嵩是個忠臣,以專命雖罪,專誅亦罪為由,不肯行無詔而擅殺大臣之事,沒有接受皇甫酈的意見。
李傕、郭汜如果還沒有開戰則罷,現下已經開戰,兵兇危亂,那么於此之際,再遣大臣往去說和的話,這個大臣就必須得具有膽色和機謀,皇甫酈這一點也是符合的。
楊彪聽了鐘繇的薦舉,略作思忖,點了點頭,說道“元常,君此薦甚妥。明日我見到皇上,便向皇上推舉皇甫酈。”
鐘繇應是。
楊彪瞧鐘繇神色,欲言又止,似乎是尚有未盡之意,便問他,說道“元常,你是不是還有別的事情”
鐘繇說到“繇的確是還有一事,敢想請教一下公意。”
楊彪說道“何事也”
鐘繇說道“若再遣大臣說和,仍是不成,敢問明公,何以對策”
楊彪問道“君意何為”
鐘繇說道“若是再做調解,仍然不成,車騎與郭將軍久戰之余,說不得,就會縱兵作亂,到那個時候,皇上的安危也許就會出現問題,此其一也;就算皇上暫時沒有危險,長安去年大旱至今,百姓十去三四,已然殘破,再經此一戰,必會越發殘破,糧食恐都不會夠吃,此其二也。因此二故,繇竊以為,長安,皇上似乎是不宜再居了”
這一段寫得略多了些,原因有二,一個,接下來荀貞要迎天子,迎了天子,少不了就要與劉協和朝中的大臣們打交道,而劉協、朝中的大臣們此前很少或沒有在書中露過面,所以先稍借此描寫下他們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等方面,以做個鋪墊,免得突兀;再一個,漢室威嚴損失殆盡的這個情況,在這段故事中表現得十分淋漓盡致,能夠給人一個直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