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問道:“敢問將軍,是何意也?”
楊奉說道:“自大司馬與郭將軍生內斗以來,特別是上回郭將軍夜襲營,而張苞為內應之后,大司馬對帳下諸將以及親近的軍吏皆生懷疑,態度惡劣,動輒打罵。宋果就因此而好幾次被大司馬斥責,還挨過鞭笞。宋果深是含怨。我若是與他聯手,君等以為能否將大司馬殺掉?”
徐晃等人面面相覷。
楊奉見諸將無人作答,便自作答,與諸將說道:“宋果是大司馬的近吏,常能得近大司馬,大司馬對他沒提防。如果趁大司馬不備,宋果暴起襲之,我以為殺掉大司馬的把握還是有的!”
董卓就是被刺殺而死,李傕、郭汜掌權后,又怎會不在這方面多加戒備?甚至在覲見劉協的時候,李傕都好多次表現出對劉協身邊那些侍臣們佩帶寶劍的不滿,屢屢想把他們的劍給奪走,然都被人找借口說服了而已。李傕還因為此事,常與人說道:“彼等佩劍何為?欲殺我么?”對天子身邊的近臣,李傕尚且如此懷疑,何況對他身邊那些壯健的軍將?他更是多加懷疑與猜忌,故楊奉等將凡是見他時,都不能攜帶兵器,是以楊奉等是萬難刺殺李傕的。
但宋果不同。
宋果是李傕帳下的親近吏員,平時也擔負著護衛李傕的職責,他是可以攜帶兵器的。
如果趁李傕不備,宋果突然刺殺於他,這件事,好像還真是有幾分成功的可能性。
帳中諸將,包括徐晃在內,聽完楊奉此話,紛紛議論。
有人提出疑問,說道:“若宋果失手,如何是好?”
楊奉說道:“咱們提前把兵馬預備好,宋果若是失手,我等就殺出營去!宋果若是能夠得手,咱們就趁勢起兵,想那李傕已死,李應等群蛇無首,又倉促無備,將之擊滅,豈不易如反掌?”
諸將仍是遲疑。
楊奉鼓動諸將,說道:“諸君!殺掉李傕這個功勞,可是要遠比僅僅護住天子周全要大的太多。你們想一想,當日董卓被殺之后,王允等都被朝中如何封賞?我等便是比不了王允,呂布總是可以比的!”
實在沒有想到,楊奉他不僅有些政治眼光,還頗有政治野心,不過再轉念想想,也不奇怪,他若是無有政治上的一些野心,他也不會主動投降漢室,之前主動依附李傕。
受楊奉此話的刺激,諸將多不再疑慮,一個接一個地表示贊同。
徐晃不贊成,但大家都同意,他便是反對,也沒有用處。
行刺李傕這件大事,就此輕易定下。
楊奉於次日親自去找宋果,把自己的此個大膽謀劃與他說了。
宋果是個有勇無謀的匹夫,一邊是記恨李傕對他不留情面的鞭打,一邊也是認為荀貞兵馬將到關中,李傕已是時日無多,必將敗亡,故而竟是爽快答應。
兩天后,該輪宋果當值。兩人謀定,就於這天動手,宋果於內刺殺李傕,楊奉於外起兵響應。
賈詡向鐘繇獻出了上下兩策,上策便是叫楊奉誅殺李傕,鐘繇以為此策太險,未有采用,而卻楊奉為謀功勞,自己決定刺殺李傕,亦是巧之又巧,叫人無從說起。
但卻還未到宋果當值之日,次日下午,楊奉帳下軍吏倉皇奔來,稟告楊奉,說道:“將軍,大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