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攬,肯定是假招攬,說白了,離間分化之計也。
陳登問道“那卻不知,打算怎么招攬呂布”在招攬二字上,加重了下語氣。
戲志才說道“以官爵、名望誘之。”
陳登問道“只以官爵、名望誘之,就可以了么”
戲志才說道“呂布其人,君可能不太了解。”
陳登與呂布素不相識,八竿子打不著,對他的確不了解。
聽了戲志才此話,陳登便問道“呂布何如人也”
戲志才搖著羽扇,說道“光祿大夫賈公曾與我等說呂布其人。昔年呂布之所以叛殺丁原,投附董卓,即是因董卓以高官厚爵誘其故也;后又叛殺董卓,投王允者,亦是因王允以名爵誘之;其殺董卓,自詡功勞偉著,得與王允共秉朝政,遂儼然以士大夫自居。由此種種可見,呂布是個貪求名爵而不自量力之輩,因此賈大夫以為,只要以此相誘,呂布定就會再叛袁術。”
一個無聊的念頭,突然在荀貞腦海中冒出。
如果呂布真的因為自己的離間之計背叛袁術的話,他可就不是三姓家奴,而是四姓家奴了。三姓、四姓也者,并不是說呂布總共投靠過三個人或四個人,三姓、四姓,指的是加上呂布本身之姓,而共有三姓、四性。
荀貞也知自己的這個念頭十分無聊,想了一想便罷,自不會與眾人說出。
卻是說了,實際上因為呂布曾經先后背叛丁原、背叛董卓,就罵他為三姓家奴,荀貞倒是以為未免太過苛責。別人不說,就說劉備,在原本的歷史中,劉備前前后后所叛者,又何止兩三人若說反復無常,劉備才是當之無愧。只是因為劉備的政治能力比呂布強,后來占了塊地盤,成就了一番事業,后世才沒有留下罵名,反而得了仁義之稱。且也不必多說。
只說以名爵來誘呂布,以行離間這條計策,正是賈詡獻給荀貞的。
賈詡太了解呂布了,加上賈詡善能洞察人心,故此他早就發現了呂布的這個致命弱點,乃於當下,對癥下藥,把此策獻給了荀貞。
荀貞聽到賈詡此策當時,就頗為贊同,於是就準備按他此策行之。
卻荀貞現下尚不知曉呂布在得了拜他為“平南將軍”,改封他為“順陽侯”的那道旨意后的各種表現,如果知道,只怕對賈詡此策,更會贊賞不已了。
賈詡不僅了解呂布,而且他是涼州人,在涼州本地頗有名望,其本人又有智謀,荀貞對他是要加以重用的,只不過現在沒有合適的官職任他,所以他仍是擔任著之前所得的光祿大夫此職。事實上,他以一個投降之身,沒有給他貶官,還讓他當光祿大夫,已經算是對他的厚待了。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在眾多的大夫中是地位最高的,執掌言議,毗亮論道,獻可替否,贊襄德化,權力亦不小,此職和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都相當於先秦之時的天子之下大夫,如列國之上卿也。因
本章未完,請翻頁
為大夫的地位尊崇,就是最低的諫大夫也得明儒夙德為之,故而戲志才等人,無一人得被朝中授任大夫之職。這些且亦不必多說。
如果賈詡此策能夠奏效,呂布因是而叛袁術,則不但可以斷袁術之一臂,還能對袁術所部的士氣造成極大的打擊,就必將會十分有利於荀貞來日大舉進討南陽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