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面對著揚州水軍的強大壓力,廣陵之地只怕是連造坊都經廢馳了。
很快,廣陵的百姓就嘗到了各式工坊產品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倒不是說朝廷一紙令下,廣陵各處的工坊就能直接開工產出那么多的產品,而是他們直接把后方生產的產品運來廣陵,以“福利”的形式,發放給許多百姓使用,讓他們親身感受到這些工具的便利,既能讓百姓更熟悉它們,也能通過口口相傳,把“大涼商品”的好處先傳到各地去,提前打通銷路。
這些工作甚至沒有占去大涼水軍太多的運輸能力。
其一,大涼軍本來就通過各路的秘密商隊把許多的商品早早地運至了徐州一帶。
其二,徐揚二軍聯盟對抗大涼軍之后,對于荊州等方向的商隊盤查日緊,即使是他們的手段也無法順利滲透過去,大量的商隊與商品早已經積壓至襄陽到江夏一帶,離廣陵也是非常近的。
所以,項陽這一手段非常高明。表面上看,朝廷官營的商隊白白“賠”上了工坊的商品,但實際上,這么大量的商品也非一時半刻能被廬江和廣陵消化完的,直接分發予百姓之后,還能清空占用的倉庫與商隊人手,讓他們早點兒回轉關中,再完成其他商路的運輸工作。
比較麻煩的是,正因為廣陵等地之前沒有太好的商業基礎,因此縱然朝廷有好的政策,吸引大量的青壯年以及婦女進入工坊,但讓他們熟悉各種工序卻需要一定的時間。
所以,現在廣陵各處的進度能讓項陽滿意的,也只有船坊而已,不過這也足夠了。
大涼王朝通過荊州與廬江廣陵的船廠,同時開工,每月足足能生產六十艘各式大型船只。
能做到如此成績,還是多虧了項陽推廣的“模塊化”生產。
在大涼時代,所謂的“模塊化”自然是不可能生產出太過精細的產品部件,只能是木質的大件部件,即使如此,也已經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生產效率。
據此,大涼軍也生產出屬于他們的海戰船隊與大規模海運船隊。
海上戰船與大江內的戰船相差極大。
江流雖急,但與大海上的海浪相比還是很“溫柔”的。
假如遇到大風之季,海面上隨時能掀起極為恐怖的巨浪,這個時代沒有任何船只能與大風浪抗衡。
所以,海船方面并不會太過要求靈活性,而是對平穩性與體型要求極高。
好在對于大涼軍來說,這并不是問題。
大涼朝廷擁有非常多的官方造船圖紙,廣陵之地也有造海船的老船工,只要設計出穩定性與速度合格的船只,在上面很輕松就能裝上小型投石機等利器,與敵軍的交戰,不會通過戰船對撞的形式,而是以遠程作戰為主。
當他們的海船隊真正形成戰力之后,哪怕在古天海的威脅之下,他們也有底氣進行近海運輸以及跟南海島民們進行聯絡通商。
若是他們的船隊進入內海,那么大涼水軍就能給予迎頭痛擊,而沿海地域,只有廣陵一地而已,他們的防守壓力并不算大。
至于從廣陵至南海這一段海域,項陽也不會太過擔心。
古天海說起來是海上的霸主,手下數萬兒郎,戰船數百。
這樣的船隊若是在大江之上,那可真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