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形下,如果還存在著一條安全的“退路”,那么許多人都不可能再堅持所謂的“忠心”了。
魯鷹自以為得計,立即以此安排,先將大軍分為三個方向,圍住安江,然后分別從三個方向開始攻城。
接下來的攻城戰,看起來非常“正常”。
吳鎮江軍靠著提前的安排,他們的反擊打得更狠,給魯真軍造成了更大的傷亡。
不過,這點兒傷亡相對于魯真軍的八萬大軍并不需要在意。
而且魯鷹雖然急于先拿一場勝利,卻沒有犯下基本的錯誤。
他的進攻,還算是按部就班,除了傷亡大一點,沒有太大的問題。
不過,幾天進攻之后,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甚至無法在城頭立足,而且他們故意留下的一條生路,也沒有任何的吳鎮江軍逃出。
現在的安江城內,吳鎮江手下的將士似乎真的眾志成城,再怎么樣也不可能一個逃兵都沒有吧?
要知道,吳鎮江本人現在可不在城里呀。
難道這些將士就不擔心完全成為吳鎮江的棄子嗎?
魯鷹自己反而沉不住氣了。
其實,小小的安江城是否能輕松攻下來,無傷于大局,但是,這次的攻城戰乃是他堅持要攻的,而且還自以為聰明地設下了圍三缺一之計。
現在,攻城沒有進展,圍三缺一,根本不起作用,那就等于是在打他的臉呀。
魯鷹不在乎這一戰的勝負以及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但他絕對不想讓自己在眾將心目中的威望降低。
每次在大帳里召開軍議,魯鷹似乎隱隱地感覺到,蘇秦等人正在看他的笑話。
魯鷹覺得不能這樣等待下去,他必須要更快地攻破安江城,只有如此,才能讓眾將忽略了他錯誤的算計。
再說了,現在吳鎮江軍沒有出現潰逃的局面,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給的壓力還不夠大。
只要他們再多增加一點壓力,就能突破敵軍的心理防線。
但是,雖然魯鷹手下的大軍多達八萬,現在投入攻城的兵力也不低了,何況大軍急切之間調動必定會造成局部的混亂。
魯鷹并沒有意識到,他的舉動已經在周圍布局監控上,搞出了不小的漏洞。
而蘇秦等人則做出安排,他們親自坐鎮面向吳鎮江主力大軍所在方向。
以蘇秦的經驗還是知道,大軍在全力攻城之時,也是最脆弱的時候,若是被敵人從外圍發起突襲,說不定會立即崩潰。
但是吳鎮江的兵力有限,而且大家以前也打過交道,他們對于吳鎮江可能的突襲,以及突襲的威力都有預計,這樣的防范是不成問題的。
可惜,這一次,即使有蘇秦與安銘兩位老將也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
……
項陽此時已經帶領著大涼軍隱藏在樹林之中,隨時可以對魯真軍發起致命的突襲。
因為大涼軍始終沒有暴露自己,所以他們在戰前就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戰略優勢。
哪怕魯鷹并沒有犯錯將更多的軍力投入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