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陽本來也想借機發泄一下心里的不滿,不過在孫月影的眼神兒示意之下,只能先按捺住,給足了蘇則面子,擺足了禮賢下士的樣子,把蘇則好好地請出山。
看得出來,蘇則本人非常滿意,對于大涼朝廷完全改觀,而且蘇則的那些弟子也是又滿意又興奮。
學得圣賢書,本來就是要出仕一展身手,特別是年輕人,更有這種渴望。
項陽得到蘇則之助,立即緩解了人才的壓力,先把宛城與襄陽之地的重要職位填補上,同時對于吳鎮江與他的手下進行封賞,借著這個機會,也正式將吳鎮江的軍隊與大涼軍合并起來。
最后,他才開始跟荊州本地豪強開始了談判。
正如他事先所料,有了蘇則與他的學子幫助,再加上大涼軍自身經濟穩固,那些世家大族根本沒有太多的東西能被朝廷看得入眼。
所以,這種談判,朝廷占據了絕對優勢,最后雖然也同意讓世家豪族入仕,但卻沒有讓他們占到任何便宜,同時極大地壓縮了世家豪族的影響力。
這些所謂的世家,甚至是傳承數百年的世家,其實完全是靠著有家族重要成員入仕成為高官,才能不斷維系住家族地位的。
特別是處于亂世之中,更是世家大族更新換代最激烈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
雖然對于朝廷的條件不甚滿意,但他們也拿不出更多的籌碼,只能先捏著鼻子認了!
這下子,整個荊州地區的官員治理體系算是完備了,先穩固內部統治,恢復秩序,讓百姓們安定下來。
之后,項陽開始在荊州之地施展自己的政策。
荊州之地,氣候與地理其實非常不錯,很有利于發展農業,只不過發展程度遠不如關中洛陽冀州等地。
對大涼王朝來說,這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了。
項陽從關中之地調了一批工匠過來,由他提供思路,讓這些頂級工匠開始設計適合荊州之地的水利工程,再請教當地老農天時與地理。
只要荊州恢復生產,農業產量絕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南方征討行動。
同時,他也開始發展工坊,當然了,所有的工匠先要從關中與漢中調來,既能保證前期順利投產,又保證了工匠的忠誠,不至于讓核心技術外流。
最后,關中之地訓練的新軍,也被立即拉到了荊州來,這一舉動,已經表明了項陽征服荊州的決心。
這批軍隊總數多達兩萬之眾,訓練方面比起荊州的兩萬大軍差了一些,實戰經驗更是不足,但是依然補足了人數,是極為強大的助力。
得到援軍之后,項陽的目光正式看向南方,江陵與江夏兩股大的諸侯。
從地圖上看,其實在更南方,荊州還有大片的領土,荊南還有四郡之地可占。
但是,那里的開發水準實在是差得有點兒多,現在對荊南之地,還真不適合直接開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