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疆土幅員遼闊,加上山脈縱橫、形勢復雜,故而藩鎮林立,黃室南唐就采取了羈縻之策,大封王侯,這些地方割據,只需要保持對朝廷正朔的認可,南唐歷代君主便不會頻繁插手地方政務,偶有兵災暴亂,才會對其訴之武力。這種極為松散的國策,已經讓南唐的廟堂與江湖,相安無事兩百余年,南唐皇帝也確實達到了“君王拱手而治”的境界。
南唐都城鎏京的繁華,在南瞻部洲僅次于大隋琉璃城,達到了百萬人口,三教九流,魚龍混雜,而且南唐不像朱雀、大隋這些王朝,對于大商巨賈素來并不輕視,使得鎏京成為南瞻部洲著名的銷金窟,無數被冠以“富可敵國”頭銜的商人,幾乎都在鎏京擁有自己的別苑豪墅,無論風景還是靈氣,皆不遜色二流仙家府邸的水準,這在別處是絕對無法想象的事情。自古名山待圣人,怎么可能有滿身銅臭之人的立錐之地?
鎏京的東山,又叫向陽山,就是這么一塊權貴富豪扎堆的風水寶地。
東山還有一個“生當在南麓,死須葬北麓”的說法,北麓的“陰宅”,寸土寸金,完全不輸給南麓。無數將相公卿、文人雅士和豪閥郡望,都喜歡將生后事安置在向陽山的北麓。此處的風水,極有講究,且頗為矛盾,便是當世許多久負盛名的堪輿大家,也看不透玄機,直言讓人一頭霧水。
南唐當今天子正值壯年,但自幼便性情溫和,御下手腕十分綿軟,皇后吳氏卻頗有英氣,兩位皇貴妃亦是豪閥出身,由于皇帝一直沒有在十數位皇子中確立太子,宮闈之爭在所難免,又牽連三家豪強外戚的明爭暗斗,只不過大體上,尚在朝廷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并未殃及廟堂中樞的政事正常運轉。但是最受天子敬重的原皇后楊氏、嫡出的大皇子,兩人在十年間先后病逝,使得天子大受打擊,近十年來萎靡不振,潛心向道,任由大權旁落,分散到中書令為首的文官、大將軍傅象領銜的武將和三家外戚手中。
原皇后楊氏的娘家,外戚楊氏一門,由于楊皇后的賢淑,在世時多次對家族聲明大義,不許仗勢凌人,使得楊家在朝野上下,獲得了“自我謙抑、家風純正”的一致美譽,只是楊皇后“思女心切,積郁難愈”,早早去世,楊家便如一匹無人掌控的脫韁野馬,跋扈一時。如今南唐皇后吳氏在入宮前,就是前皇后楊氏的閨中好友,近十年間,對楊氏子弟多加照拂,毫不吝嗇地封官進爵,使得這個已經失去主心骨的外戚家族,猶勝楊皇后在世時的風光,而一直對楊氏心懷愧疚的皇帝,對此自然是樂見其成,從不拒絕,中樞臺閣偶有異議,奏章都被皇帝“留中不發”。
每當入夜時分,東山南麓的半山腰,一棟棟私家宅院,原本距離頗遠,只因為家家戶戶懸掛大紅燈籠,燈火輝煌,于是如果在山下抬頭望去,真是銀河落在人間一般的絢爛景象。
這就是鎏京十景之一的“向陽燈火”。
外戚楊家,由于當今皇后的念舊情,這十數年來蒸蒸日上,雖然南唐朝堂之上,楊氏子弟沒能出現一位領軍人物,稍顯青黃不接,但是這不耽誤楊家在鎏京的威勢煊赫,僅次于吳氏在內的三家當紅外戚。楊家老人多住在青云巷的國公府老宅,年輕人則更愿意在東山別院這邊常住,尤其是大名鼎鼎的混世魔王楊順水,作為老牌國舅爺楊清茂的獨子,簡直是將東山宅子當做了逍遙快活窩,呼朋喚友,夜夜笙歌。
楊順水文不成武不就,卻穩居京城公子哥的第五把交椅,靠的就是誰都敢惹,傳言這位紈绔子弟,這輩子誰都不怕,只怕兩個人,一個是他親姑姑前皇后,一位是大皇子黃東升,尤其是后者在世的時候,楊順水為人處世,還極為收斂,也算聽得進去黃東升的勸,在這兩人去世后,就再沒有誰能鎮壓得了他,從此天高地闊任我馳騁的作態,禮部楚尚書的幼子,在幾年前的一場元宵燈會上,差點被這家伙活活打死,掀起軒然大波,最后仍是吳皇后讓人私下出面安撫楚家,才平了風波。
京城官場就有一個說法,偌大一個楊家,所有風頭,全給楊小閻王一人獨占了。
今夜楊家的東山別院,依舊高朋滿座,除了楊順水的慷慨仗義之外,楊家還有“山家清供”這么一個金字招牌,楊家的玉糝羹,材料主要是普普通通的蘿卜,只是在被家族以不傳秘法制成后,就被南唐老饕公認“人間決無此味”。加上據說能夠大補元氣的青精飯和紅豆粥,待人接客,簡直是無往不利。京城的老饕清饞,皆好這一口,便是與楊家不對付的豪閥大族,這一項上,也甘拜下風。
楊家別院有一座甘露臺,玉石基地,正是楊順水的大手筆,可以容納百人同席而坐,高談闊論,點評天下豪杰孰高孰低。
此時甘露臺上,三十余人,大都是弱冠年齡,最年長者不過三十歲出頭,無一不是錦衣華貴,不乏有袒胸露腹之輩,更有懷中摟著妙齡女子的男子,直接就伸手入裙底。
醇酒美婦,奏樂佳人,歌舞升平,笑聲肆意。
人人皆是做快活人,行快意事。人生至此,猶勝神仙,夫復何求。
主位上,便是赤裸上身舉杯痛飲的楊順水,身材健碩,體魄陽剛,胸膛沾滿了酒水。
有位面若桃花的公子哥笑瞇瞇道:“楊大哥,知道如今京城是如何說你的嗎?”
楊順水放下酒杯,抬起胳膊擦拭嘴角,朗聲笑道:“怎么,又有不開眼的掉毛老狗罵老子了?”
對楊順水而言,那些最喜歡嚼舌頭的清流言官,根本就是自己這撥南唐主人豢養的看門狗,主子讓咬誰就拼了老命咬誰,只為事后那點可憐的肉骨頭。不過作為頂尖豪門的楊家,卻一直跟言官關系不親,以前是楊皇后在世時不需要,后來是他祖父和父親為了避嫌,刻意回避。所以連累他楊順水這個嫡長孫這些年,沒少被人拿出來說事。好在楊氏人脈尚在,那點小打小鬧,談不上傷筋動骨,只不過讓楊順水覺得很不痛快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