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花園大戲樓位于邀月臺東部,建于清同治年間,占地逾700平方米高大宏偉,氣勢不凡。
建筑采用三卷勾連搭全封閉式結構,配合木材聚聲的特點使大樓具備良好的音響效果,獨特的聲學結構設計,由演員發出來的聲音可以讓各個方向都能清晰聽到,繞梁三日,卻不絕于耳。
山西普救寺鶯鶯塔原名普救寺舍利塔,是《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初建于隋唐,后于明嘉靖年間重建,是一座高36.76米的方形空筒式13層密檐式磚塔。
該塔建于陡坡的高處,周圍空曠,整座塔身和塔檐均由涂釉青磚建成。
這些青磚是聲音的良好反射體,聲音反射增加效果非常好,五里外蒲州鎮的演唱聲在塔內聽就仿佛戲臺就在跟前一樣。
究其原因,除了青磚的聲音良反射,不得不提及塔的自身構造。
空筒形的塔身對聲波起著諧振腔作用,13層塔檐各層砌磚所成曲線的巧妙配合,使人耳接收到的聲波能量大增。
鶯鶯塔與北京天壇回音壁、四川石琴、河南蛤蟆塔同屬中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也是聲學效應最為顯著的一座回音建筑。
那么李寺要解決擴音的問題,還要在京城里面找一處宅子,那自然只能參考山西晉祠水鏡臺和恭王府花園大戲樓的原理了。
水鏡臺是室外建筑,而李寺想建造的是室內的歌劇院,這樣看來,恭王府的花園大戲樓更為實用。
恭王府最早是和珅設計的家宅,極盡奢華。
和珅在設計這座園子的時候,共設計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藏于其間,取諧音“福”。因此,恭王府花園又稱萬福園。
這萬福園中最前面為蝠池,池水清澈如鏡,狀如蝙蝠,池周有古老的榆錢樹郁郁蔥蔥,果實成熟之際,飄落池中,揮灑出一池“福榆(富余)”。
中間部分以邀月臺為身子的整體建筑呈蝠形。后面的蝠廳,形似展翅的蝙蝠,其余的蝙蝠都藏身于長廊雕版之中,唯有這第一萬個“福”不是蝙蝠,而是作為鎮宅之寶、藏置在邀月臺下滴翠巖中的“福字碑”。
恭王府花園大戲樓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大戲樓,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全封閉式大戲樓。
恭王府大戲樓高大宏偉,氣勢不凡,南部后臺為演員化妝室,前為舞臺,北部為貴賓及女眷看戲和休息的地方。
其建筑形式采用三卷勾連搭全封閉式結構,由于建筑結構的合理,使大樓具備良好的音響效果。
府樂以三弦為主,共用七種樂器,樂曲華麗莊嚴,這大樓內那會可不裝擴音設備,完全憑借演員的本色發音,因之音色純正自然。
后世一位著名演唱家來此演唱后,興奮地稱贊大戲樓比音樂廳的音色效果還要好。
所以,在李寺的心目中,這次要改建一個瓦肆,就照花園大戲樓的規制建造。
同時還得利用晉祠水鏡臺的那八個大瓦缸的原理,在建造前,先埋八個水缸在戲臺兩側。
這樣一來,這擴音效果不得杠杠的?
除了大戲臺,李寺還想解決樂隊的吃住問題,那么這樣一來,這個帶演出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宅子就不能面積太小。
趙構聽了李寺這么一說,咋舌道:“要不你去皇宮得了,我給你劃一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