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啊?”
“喜洋洋。”
“好名字!來,戴班主,我敬你一杯!”
戴春來沖李寺看了一眼,征求李寺的意見。
“去吧,離晚上演出還早,喝一點沒事。”
有時候,和客人們搞好關系,也是演職人員的分內工作。
后世很多夜場,不管是臺上的dj還是演員,都有下臺和觀眾互動的,這樣能活躍現場的氣氛。
喜洋洋的音樂一起,皇妃樂隊的其他成員紛紛加快了打扮和收拾的節奏,紛紛從后臺來到了前臺。
當他們發現李寺已經站在了指揮的位置上,以為演出要提前了,但是看到稀稀拉拉的客人,又覺得這不是正式的演出。
李寺沖后來的樂手們道:“來,接下來我們排練一下豐收鑼鼓!”
原來只是排練!
“豐收鑼鼓”是獨有的打擊樂曲種。發源于明光市潘村鎮紫陽南劉莊一帶,是流行于皖蘇兩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縣的一種民間打擊樂的藝術形式。
明末清初,“豐收鑼鼓”的第一代傳承人程開學的父親在民間小戲班做鼓樂手,由于戰亂回家務農,又逢荒災。他就帶上家人,手持鑼鼓沿途乞討渡日。
戰亂荒災過后,回到故里,開始整理鼓譜,并行成了起初的“豐收鑼鼓”。
“豐收鑼鼓”的樂手不限,少則八至十幾人,多則幾十人。
鼓樂器件有:鼓、鑼、鐃、鈸,其鼓譜獨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變。
李寺在傳統的豐收鑼鼓的基礎上,加了很多樂器,也稍微加了一點調調,讓整個樂曲更加的宛轉悠揚,激揚振奮。
他借鑒中國漢族民間吹打音樂的鼓點和旋法加以變化發展,推陳出新,充分發揮中國豐富多彩的打擊樂器的表現能力,既有民族風格,又具時代特點。
在李寺的指揮下,皇妃樂隊演奏出這曲豐收鑼鼓,再次讓現場的聽眾心神蕩漾,新進場的客人甚至停在了柱子旁邊忘記了邁步。
在雄壯嘹亮的引子后,音樂展現了一幅熱情歡欣、你追我趕的勞動場面,旋律跳蕩,節奏明快,情緒熱烈;尤其是最后的鑼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豐富的十面鑼為主奏樂器,情緒更為歡騰、高漲。
以吹管樂器富有號召性的音調開始,轉入弦樂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現了人們內心的喜悅,然后笛子與彈撥樂器以軟快節奏和跳躍旋律,抒發了人們在勞動時的歡快心情。
再現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樂和散板旋律,展現出優美如畫的田園景色,云鑼則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猶如陽光下的水庫粼波。
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現歡慶豐收的宏偉場面,一開始用潮州大鑼鼓的打擊樂器,并借鑒其“火炮”點子加以發揮,氣勢磅礴,在變化再現了第一部分旋律后。
打擊樂隊又運用京劇鑼鼓中擅長表現緊張、急促、激烈場面的“急急風”、“馬腿”和蘇南吹打中的“螺螄結頂”點子加以發展,構成了第三段的鑼鼓,樂曲在快速強烈的全奏中結束。
樂曲中段慢板部分,運用左手滑、按、吟、揉等技法,結合在傳統箏曲的韻律上,更具可聽性,為大眾所歡迎。
這首豐收鑼鼓,可以說是為林森量身打造的,因為他是整個樂隊的最強鼓手,也只有他可以駕馭這么豐富的節奏。
林森的瘋狂表現把臺下僅有的幾個觀眾都看傻眼了,喝彩聲此起彼伏:“好樣的林森!”
兩首曲子奏罷,李寺離開了指揮的位置,走到了戴春來身邊,小聲對他說:“你把通文苑每天下午會有小型演出的消息發布出去。”
戴春來驚訝道:“少爺,勾欄瓦肆一般下午不演出的。”
“我知道啊,我就是想改變一下演出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