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寺給陳詩詩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某年秋天,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北方的一個牧民家中、伴隨著陣陣雷聲一個健康的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莫日根巴德爾,后來成為著名的梅力更召三世活佛。
很早的時候,烏拉特西公旗王爺達爾瑪什里下令讓旗政府和梅力更召合作,派專人去西藏請第五世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目的是從民間選出第三代梅力更召的活佛。
經過嚴格篩選,達賴和班禪共同選中了五歲的莫日根巴德爾為梅力更召轉世靈童,被請到梅力更召坐床繼位,取法名羅布生丹畢佳拉森,被封為梅力更召三世葛根。
從此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就開始了他輝煌的人生旅途。他先后學習并掌握了蒙文、藏文、梵文、滿文、漢文、朝鮮文、維吾爾文及印度、尼泊爾、阿富汗、哈薩克等國的語言文字及佛文經典。在多年的學習、游歷中,他最大的動力就是來自親人的期盼和掛念。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的妹妹幾年前遠嫁到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地區。現在看來,距離并不遠,而在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卻是十分遙遠的。兄妹二人的掛念只能用書信來溝通,但妹妹不會寫字,一封信輾轉傳遞,找人念、找人寫,十分費事。關于書信,自古就有雁足傳書的佳話,“鴻雁”往往成為書信的代稱。
妹妹強烈的思鄉情緒和狀態令婆婆不滿。時間一長婆媳關系有些緊張。妹妹只能把心中的惆悵悄悄托人寫信訴說給哥哥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哥哥只能勸慰妹妹學會忍耐并注重家庭團結,妥善處理婆媳關系,人生的路很長,要多珍重、多努力。他們兄妹二人的書信恰似鴻雁,南來北往,秋去春歸,一年也只能往返一回。
有一天,妹妹帶著夫婿及孩子回北邊的娘家探親。中途來寺廟里看望哥哥。羅布生丹佳畢拉森心中那同樣強烈的思鄉情感開始澎湃。西公旗王爺得知消息后,把他妹妹一行安排到王府內居住和款待,并邀請活佛山下小聚。
他妹妹歸心似箭,但帶著小孩趕夜路不便,加之王爺盛情難卻,就留了下來。活佛準時赴宴,然而心情也很復雜:多年不見,自然希望妹妹留下來好好敘舊,但一想到父母在忍受著多年思念的煎熬又希望妹妹早點回去。酒過三巡,王爺隆重邀請活佛撫琴唱歌,活佛這時也不推辭,即興創作新歌一首,名為《鴻嘎魯》。
歌曲中反復出現“鴻嘎魯”字音,這是他深情地呼喚!接著,是一遍又一遍縱情地歌唱,加之情不自禁地彈撥琴弦,感情的潮水隨著歌聲、琴聲奔涌而出,很快匯成情深意長的海洋:
白天鵝漫游葦湖深處
眾親友聚會酒席宴前
相互祝愿,誠心一片
舉杯共飲,情誼不變
這首歌曲充滿了對妹妹一家的關愛,對西公旗王爺的感謝,對親友重逢、聚會的珍視與不舍,特別是采用悠揚、蒼涼、遼遠、高亢和極具感染力的長調,感人至深,令人回味無窮,也將宴席推向了高潮。
此后,《鴻嘎魯》作為宴席歌曲在民間廣為流傳。妹家婆婆后來聽到了這首歌曲,也深受感染,并與他妹妹冰釋前嫌,和睦相處。
李寺說故事的聲音很低沉,惹得陳詩詩淚眼朦朧,陳詩詩也想起了她自小在百鳳樓長大,吳遠珍可以說是她最親的人,可是現在她卻離開了百鳳樓,開始了新的人生。
只不過陳詩詩的新生比起羅布生丹畢佳拉森的妹妹,要幸運的多,這也是讓她感慨萬千的原因。
“你是說,這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歌曲?”陳詩詩對故事里出現的各種拗口的人名,還有些不甚了了。
“是的,其實少數民族的歌曲,比中原要好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