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進京述職,張俊也做好了打算,要是趙構非要所有官員申報財產,他打算捐出一部分家財,來表明自己的愛國情操。
但是究竟捐多少合適,他得提前打探一下同僚們的口風。
捐的太多,就把自己帶入了與同僚為敵的境地,這和孔子的教導分不開。
孔子有兩個弟子,子路和子貢,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救者送給子路一頭牛以示感謝,子路收了。孔子說:魯國人從此將喜歡救人于危難之中。
而子貢為替一位奴隸贖身,按照魯國法律應得到政府獎勵,他卻拒絕了,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孔子說:魯國將不再有人愿做這種替人贖身的好事了。
子貢是個有錢人,他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做好事不求回報,但是這種做法卻坑害了其他人。
孔子認為,大多數人沒有子貢這么巨大的財力,無法不在乎這筆贖金,因為如果白白付出這筆贖金,他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重大影響。
而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贖金,那么即便看到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機會救同胞出火坑,大多數人也會放棄為本國同胞贖身。
其實,子貢的“高標道德”把原本平淡無奇、應該人人都能夠做到的道德,超拔到了大多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既然“道德”標準如此之高,那么本來符合道德的代償贖金后的收回贖金,現在就變成“不道德”的了。
因為“道德輿論”會對收回贖金的人說:你什么也沒有付出,算是做什么好事?跟人家子貢比比,你簡直就是個自私自利的人!
任何人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做了一件為奴隸贖身的大好事,得到的卻是“自私自利”的評價;如果你做了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得到的卻是“不道德”的惡名,你還會去做嗎?
你當然不會做,而是開始跟著“道德輿論”說。這就是孔子批評子貢而表揚子路的原因!
事實上,魯國那條代償贖金的法律,立意極好,它的目地是讓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的做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即便你的財力連預付贖金都做不到,也應該去設法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損失任何東西,只需要付出同情心。
道德的目地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損己利人的重大犧牲,而是樂于做無損于己但卻有利于人的好事。
張俊現在就處于子貢的位置,他有的是錢,捐再多都不影響他的正常生活,可是其他同僚就不一樣了,那些追求兩袖清風的官員,看到張俊捐出這么多錢,他們心里會作何感想?
捐的太多,同樣也是拉仇恨,比如同為中興四將的韓世忠,肯定沒有張俊有錢,但是他位至少師,比張俊還高一級,他的屬下竟然輕輕松松能拿出那么多錢,這不是挑撥離間嗎?
所以一聽說皇帝請客,張俊就早早的來到了蘭竹園,想打探一下同僚們的口風,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看看作何打算為好。
眼下看到了司馬珍,那是趙構之前管錢的大總管,他的意見總是特別值得考慮的。
司馬珍問張俊道:“伯英今天來這么早,怎么站在外面不進屋啊?”
李寺改造的這個蘭竹園,充分考慮了演員們的工作和生活的分開,天下大劇院位于蘭竹園的南面,兩個面是和蘭竹園的南面和西面重合的。
天下大劇院的入口設在西面,從西邊的玉蘭街進客,北邊也有個出口,不過一般不開放,那是供皇妃樂隊從生活區進出的通道。
北邊的出口連著一片竹林,還有池塘,風景不錯。
因為今天招待的都是高官大臣,所以李寺交代過,把大劇院的北門也打開了,供這些大人物稍作停留或者欣賞一下風景。
此刻,早到的官員們都在竹林邊三三兩兩的說著話,盡管劇院內李寺已經吩咐伙計們升起了幾爐炭火,室內溫度溫暖如春,可大家就是不愿意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