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的話有拍馬屁的成分,但是大多講的又是實情。
宋朝重文輕武,史無前例。
這一切都和宋太祖趙匡胤有關。
宋太祖趙匡胤感悟自唐末以來的戰亂原因是武人專權軍閥混戰,所以認定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是千秋萬世之道。
趙匡胤自身本是后周禁軍統帥,靠部下將領的擁護,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后周政權,建立宋。
因其以武力奪位,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于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大將的軍權。
他一開始就不信任武將,重文輕武,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這樣雖然確保了王權的穩固,但也帶來了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對抗擊遼、金等北方強敵產生了不良后果。
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一聲高喊,“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此掀起一場讀書運動,宋朝讀書蔚然成風,就連大字不識一個的禁軍大將黨進也開始掉起了書袋。
宋朝文人地位開始節節攀登,武將不得不開始尊重讀書人,宋朝第一開國名將曹彬每次遇到文人士大夫“必引車避之”。
開寶五年(972年),趙匡胤在趙普的推薦下任命文武雙全、箭術高超的辛仲甫為益州兵馬都監。可辛仲甫竟然拒絕上任,他認為自己學的是先王之道,是個文官,不該去當武將。
最后還是趙匡胤好說歹說,才說服他上任,任期一結束,辛仲甫馬上就轉為了文官,擔任三司戶部判官。
實際上,宋朝在趙匡胤時期就開始崇文抑武了,只不過當時宋朝還沒有統一中原,武將還能發揮的空間。
等到宋太宗在巨大的爭議中繼位后,宋太宗馬上“方欲興文教,抑武事”,尤其是兩次北伐遼國失敗后,宋朝開始了徹底的崇文抑武政策。
宋太宗崇文抑武之嚴重,就連當時一些文官都看不過去。
端拱二年(989年),著名文官大臣王禹偁就勸宋太宗“減儒冠之賜,以均戰士之功恩”,他甚至希望宋太宗“抑儒臣而激武臣”。可惜都被宋太宗給拒絕了,崇文抑武已經成為宋朝國策。
等到宋真宗繼位后,宋朝統治者更是將崇文抑武政策奉為圭臬。
重文輕武的風氣到宋仁宗時期又達到了一個高峰,翰林學士承旨李維本來可以擔任樞密副使,但他因為出使遼國時寫詩自稱小臣,因此被人抨擊,無緣宰執。
心灰意冷的李維主動請求轉為武官,擔任相州觀察使,此事一出,宋朝言官們將他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不知羞恥。
文官主動想做武官會被罵,那朝廷讓文官轉為武官呢?
慶歷元年(1041年),宋朝在好水川大敗,宋朝為了激勵士氣,突然下令將范仲淹、韓琦、龐籍、王沿四路主帥暫時由文官轉為武官,擔任觀察使。
范仲淹馬上反對道:“觀察使班待制下,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為伍,第恐為賊所輕”。
范仲淹一反對,龐籍、王沿也斷然拒絕,堅辭不受;只有韓琦底氣不足,為了將功贖罪,“忍辱負重”的答應了。
范仲淹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唯獨不能接受成為一個武官。文官不愿擔任武臣,出身將門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慶歷三年(1043年)湖南瑤族造反,宋朝命岳州知州楊畋去平叛,楊畋用了兩年時間平叛成功,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不要當武將了。楊畋是楊業弟弟楊重勛的曾孫,根正苗紅的楊家將。
他父親一直想把他培養成武將,可他卻以出身將門為恥,最終他考上了進士,成為了文官一員。